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不仅有普通大学生要面对的生活事件,而且还要承受经济拮据带来的种种压力。要成功处理各方面的压力事件,将压力事件对心理和情感的伤害减到最小,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要求贫困大学生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良好的应对风格。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并通过团体辅导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本研究分为两个研究:研究一和研究二。研究一,以366名云南省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外显问题行为量表、内隐情绪问题问卷、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等六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探讨贫困生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路径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更多的贫困大学生采用情感中心应对的消极应对方式。男性、少数民族、非独生子女及学校在省会的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中心应对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2)云南省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出现更多的自杀行为以及内隐情绪问题、表现出低自尊、低社会支持,且经历更多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3)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外显问题行为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内隐情绪五个维度,除偏执与问题解决外,其余维度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支持总分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利用度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的受惩罚与问题中心应对呈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各维度与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正相关。(4)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应对方式可作为自变量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整合在一起对贫困生的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起作用,同时也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影响外显问题行为,内隐情绪和自尊的中介变量。研究二,为了改善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从云南师范大学已经申请到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中筛选出30名成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每周一次,共8次团体心理辅导,使15名实验组成员在接纳、支持的团体气氛中,通过团体活动,尝试积极的体验,重建理性的认知,学习应对的相关知识。本次干预采用量表评估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团体辅导改善了实验组成员的应对方式,提高了心理适应水,并学会了调解不良情绪,启用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