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静物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以粤、鄂代表性画家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彩静物画何去何从,这不仅涉及画家的创作指向,而且直接影响我国水彩画今后的发展。我国水彩画经老、中、青三代孜孜不倦地奋斗,在苦闷、徘徊、步履维艰中不免有互相模仿、互相重复的现象。每当一种新的画法得到认可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群模仿者。这种现象不仅使原创者苦恼不已,又有碍于年轻作者的成长。梵·高说过,“盲目地学别人的成果,往往是自己的缺点加上别人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东西,采取批评、研究、吸收的态度与简单地拿来使用完全是两回事。在某个阶段,我们需要学习、研究别人成功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逐渐走出瓶颈走向成熟,进入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境界,这几乎是每一个学艺者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知道,德拉克洛瓦十分崇拜席里柯,一生的艺术实践受其影响极大,但没有步其后尘,他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了席里柯;塞尚是毕沙罗的学生,得到过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培养,但他不是一味的延续老师的画法,而是创造了非同凡响的新风格;梵·高曾倾心于日本浮世绘的临摹、研究,但吸取的是平面的装饰效果,短而颤抖的笔触、燃烧的色彩才是他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前人成功的经验,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在这百年发展历程当中,水彩画的一个重要题材——静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当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外来身份,在中国这片新土地上也遇到过一些局限和困惑,但是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进步、是欣喜。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对水彩静物画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新的形式、新的材料技法、新的表现语言出现在水彩画坛上,也不断有新鲜、优秀的水彩静物作品被人津津乐道。中国水彩静物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展现着越发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   我国当代著名水彩画家黄增炎、陈海宁在王肇民的王氏风格的影响下,他们没有一味的效仿,而是在学习、研究中吸取精华,在传承中创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水彩艺术之路;又如画风严谨的刘寿祥曾多次提到王肇民的创作手法对他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过直接影响,他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绘画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富有东方意韵的水彩画语言;而水彩画家陈勇劲在湖北美院的学习中,即继承了刘寿祥画风严谨的特点,又多了几分古韵和诗意,有别于刘寿祥的装饰风格和构成意识。等等这些成功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在水彩艺术这条道路上,我们即要吸取、传承传统的精华,又要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寻找开创属于自己个人风格的水彩艺术语言。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在水彩静物创作中的探索实践,主要以粤、鄂有代表性的水彩画家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他们水彩静物画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与成果,对其传统性与创新性、共性和个性等方面加以阐述分析,并具体的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就中国水彩静物画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水彩静物画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过去、关注当下、着眼未来,希望能启发我们对水彩画深层次的思考,并为今后水彩静物画地创作寻求一些新的方向。
其他文献
源于被古代器物所蕴含的沧桑、浑厚古朴的历史美感所吸引,从而引发我尝试运用水彩这种绘画语言,来表现这些文物的历史美感的渴求。谈到水彩,我们所熟知的是其透明、覆盖力较
“中国传统艺术的山水精神”在中国艺术史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传统陶艺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它对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山水精神主要
残疾学生的美术教育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也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特殊教育中选取了聋人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调研过程中的美术学科存在的现状为主要
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随类赋采”,意在表现物象的固有色,但并非纯客观的自然主义描绘。“随”的太像就成了自然主义,因此绘画中不是怎么画的最像就是最好的。我在自己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