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他的很多代表作如《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的兄弟》等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剖析与鞭挞,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现实性和人文情怀。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作品中同样存在大量对人性的描写和披露,着重描写小人物和表现非常态非正常情况下人的心理和举动,也很有实验意义。相比之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鞭挞”更深入人心,透彻冷峻,把人性中的黑暗面挖出来给人们审视,同时也把被黑暗阴影蒙蔽覆盖了的人性中的光辉和纯洁“挖”出来,故而陀氏全面表现了人性,具有历史和时代进步意义。余华对人性的挖掘较之更浅,且有对血腥暴力场景的描写。语言接近真实的情况,冷峻平实,给人以启示。陀氏与余华两位作家是有相互联系和区别的,他们“对人性的鞭挞”也各有异同,本文将尝试探讨造成他们异同的原因,并揭示人类普遍对自身生存与命运的经久不衰的关注与探索。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述人性的鞭挞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人性的鞭挞的意义。第二章探讨陀氏与余华对人性关注的异同和二者语言风格的异同。第一节陀氏与余华对人性关注的相同点包括三方面:对“常理”的怀疑,对人性中本有的贪婪、自私等人性的弱点的鞭挞,对善的化身的体现。二者对人性关注的不同点包括:1.二者对时代、社会的鞭挞有所不同。2.余华作品中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没有陀氏强烈。3.陀氏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处于矛盾激烈冲突的境遇中,形成大量圆形人物,人物多面性格复杂;余华作品中有大量扁平人物,人物性格单一。第二节包括二者语言风格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第三章运用丹纳理论的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对二者关于人性鞭挞的异同进行分析。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对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欲望进行阐析,给人以启发,找到长久以来束缚人们的欲望以合理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