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差异、功能等值与翻译策略——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译本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言差异和功能等值的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英汉两种语言属于完全不同的语族,它们之间在语音、形态、句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而且,分别使用英语、汉语的两个民族在生活习性、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中同样有所反映。这些都是翻译研究者无法回避且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很多的翻译理论被应用于处理语言间的差异,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达意。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文献记载的翻译活动,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了。从那时起直至当代,中国的翻译家进行了诸多的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从他们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大都散见于各译本的序中。他们提出了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从不同的侧面切入语言差异和等值问题:有的涉及音、形、义,有的涉及字、句、章。对于文本对等这一问题,更根据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提出了译出原文的“神韵”。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形而完整的体系至今只是小部分地发掘出来,还有待后人进一步地发掘、创新。 在西方,等值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主流翻译理论。语言学的诸多学科为等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奈达提出了系统的等值理论,这在翻译界十分闻名。早期的该理论认为,翻译时可采用形式等值和动态等值两种方法来处理语言差异。形式等值采取比较近似的方式来翻译源语文本,两种文本在形和意上都是近乎对等的,尽管译语文本有时会带有一些异域风格。这主要应用于源语言与译入语在诸多方面差别不大的场合。动态等值在处理语言差异很大时起关键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翻译时处理语言差异应考虑诸多因素,并非简单的形上的对,因为这时文化的因素也要考虑进去。动态等值理论注重意上的对等,使得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各自读者心中产生相同的语用效果。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动态对等。科勒则进一步将等值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提出了文本等值的四个属性:外延性、内涵性、文本规范性和实用性。 本文选用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对象。从拼写差异、语法差异、及旬长差异三个方面切入探讨。斯托夫人在其小说中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诸多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文化层次。正是这些原因,同操英语的诸多人物其语言也是有着巨大差别的。黑人文化程度低,不仅仅语音不标准,而且语法错误随处可见。黑人中文化层次不同的人,其语言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在译语语言中的再现值得探讨。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在句长上也存在巨大差别。本文一并作了探讨。本文共分5章。第一章为前言,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及在语言差异的翻译上前人做的研究。第二章从词形差异的角度分析语言差异及对应的翻译策略。第三章从语法差异入手探讨语言差异及翻译策略。第四章从句长入手探讨语言差异及翻译策略。第五章为结尾章节,总结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其他文献
本文拟从同构的角度探讨在英语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汉语习语的内容与形式。“同构”一词最初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中,用以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体系之间存在的相似性。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