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风骨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关心的主题,而陶渊明则是代表人物,为田园诗歌创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关于陶渊明诗歌的研究不少,但大多集中于文学探究,从中可以看出对其诗歌翻译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和研究。如何把这种以诗歌形式所传达的文化有效地传递给外国读者一直是翻译界探寻的问题。接受美学因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交叉性被引入了这一领域。本论文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基础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不同英译本进行了详细分析。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范式和方法,接受理论认为作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其中蕴藏着许多的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等待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与之进行积极的对话交流最终共同完成对作品的理解重构。接受理论把目光转向文本和读者的互动关系上,强调读者(包括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陶渊明田园诗歌中自然纯美的诗风,丰富的意象,唯美的意境,灵动的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是作品本身的不定点。如何译出其中的审美效果,使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原作积极互动形成视域融合,便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之所在。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简要概述本研究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背景以及本论文的整体框架和应用理论。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对中西方田园诗歌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介绍了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歌的思想内涵。第三部分介绍了中西方翻译标准问题并列出了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翻译版本。第三章为理论框架,本章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接受美学中两个重要术语即“期待视野”和“不定点”(或“意义空白”)展开论述。第四章为论文的中心部分,为具体的研究分析过程,主要选取杨宪益,汪榕培和戴维·亨顿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三位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和翻译版本进行详细探讨。其中杨宪益的《汉魏六朝诗文选》为选译,汪榕培和戴维·亨顿为全译本。第六章为结论。本论文对陶渊明田园诗歌翻译进行分析,探讨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译本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接受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方法的建议。(1)要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分夸大读者作用,不能够否定传统翻译标准。(2)期待视野个人差异性给翻译带来了发挥的想象空间,鼓励译者适当的创造性,鼓励译者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去翻译陶渊明田园诗歌,尤其是对叠词,意象和文化词语的翻译。(3 )要注意读者的时代背景,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既要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又要扩大其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