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体育新闻及物性分析——解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中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报道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i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话语分析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此期间,理论流派竞现,各有其说,仁智互见。尽管批判话语领域的学者已逐步认识到各类话语中隐含着不易察觉的意识形态并试图揭示其存在,但各人所使用的方法却异彩纷呈。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被视为批判话语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之一。尽管如此,系统功能语法概念功能中的及物系统却未得到充分善用。同时,虽然有研究者将新闻话语作为批判分析的语料,但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占到绝大多数,而同属新闻话语的体育新闻却未引起较多关注。   本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有关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传递巴黎段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及物性分析和客观性报道为理论框架,对报道中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新闻报道中语言被常识化的意识形态意义在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中得以揭示。   语料分析的结果表明:由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各自报道中对于及物性过程类别的选择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客观性报道所采用的五项操作方法上。即使主要及物过程类型的选择相同,在其成分及次要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则存在差异。   基于以上语料分析,关于及物过程类型选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首先,及物性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可在包括体育新闻报道在内的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体育新闻并非中立地反映现实的自然现象,而应当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而存在。出于客观性报道的目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各自体育报道中的及物过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其次,不同过程的选择也揭示了所采用的及物过程类型上的差异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显著相关。一方面,具体过程类型的选用取决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事实上代表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基调上与各自政府保持一致并受制于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向读者灌输政府的意识形态。所有选取的及物过程均致力于在读者的认知中建构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以决定他们对于特定事件的立场观点。再次,中美两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所关注的焦点大相径庭。中国政府将西藏问题视为涉及民族团结问题的中国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而美国则将其视为急需国际社会帮助解决的人权问题。正是由于中美两国间意识形态上所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西藏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进一步造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体育报道中及物性过程类型选择上的差异。   本研究在前人批判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对及物性分析的应用做出贡献,以提高学生在新闻阅读中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批判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近些年来翻译研究的深入与发展,翻译不再被单纯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对语言本身的关注开始逐渐淡化,而对文化的关注则日趋上升。与这一趋势相对应,文化因素的翻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