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旨在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减轻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更加分散,大部分股东不能有效行使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投资人更加关注市场行情,利用股票的换手或债券的买卖来分散风险。因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当是决策相关的,能够辅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往往会利用盈余信息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未来的成长价值,会计盈余是财务报表中最为核心的指标。因此,盈余质量分析有助于缓解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综合各种对盈余质量解释,认为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应当是真实的,未被操纵的,真实性是其他度量维度的前提;(2)高质量的盈余应当具备持续性,各期的盈余信息之间应当相关,以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3)高质量的盈余应当具备可预测性,投资者能够从历史会计盈余中获取有助于其判断公司未来盈利的信息。会计稳健性,又称为会计谨慎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会计稳健性的要求由来已久,是财务会计中的一项重要惯例。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年代,体现受托责任是当时最主要的会计目标,委托方提出会计稳健性的要求,约束代理方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不得低估负债和费用,以此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契约运行效率。然而在资本市场已经日益发达的当代,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成为主流,财务报告使用者依赖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相关性与可靠性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会计稳健性能否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成为了学术界和实务界都相当关注的问题。基于“信息中立性”的角度考虑,2008年FASB与IASB在联合概念框架第一阶段“目标与质量特征”的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稳健性的质量要求;然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仍有对会计稳健性的要求。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会计稳健性如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能否适应资本市场的要求,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决策有用观出发,分别从盈余管理程度、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三个角度,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利用2008年—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验证理论假设,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建立健全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五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程度的相互作用、会计稳健性与盈余持续性的相互作用、会计稳健性与盈余可预测性的相互作用三个角度,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评述。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首先对会计稳健性和盈余质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阐述了决策有用观对盈余质量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对盈余管理程度、盈余持续性和盈余可预测性三者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首先对主要研究变量的计量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设计研究模型,确定样本数据的选择,接着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对会计准则的改革、建立健全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机制提供了政策建议,同时进行了未来研究的展望。通过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a:会计稳健性抑制了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假设1b:会计稳健性加剧了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假设2:会计稳健性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假设3:会计稳健性降低了上市公司盈余可预测性。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采用经市场调整的Basu模型来检验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验证了A股市场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会计稳健性。(2)本文采用C-Score来衡量会计稳健性,利用扩展的琼斯模型计算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额DAcc,以DAcc的绝对值DA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控制住其他变量后,C-Score与DA显著负相关,说明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有负的作用,会计稳健性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应计盈余管理。(3)同样采用C-Score来衡量会计稳健性,利用Roychowdhury的方法计算得到真实盈余管理指标RM。控制住其他变量后,C-Score与RM显著正相关,说明会计稳健性对真实盈余管理有正向的作用,会计稳健性的实施使得公司管理者转向了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4)将稳健性虚拟变量融入盈余自回归模型,使用交叉变量系数来判断会计稳健性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交叉变量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较强的公司其持续性低于会计稳健性较弱的公司,证明了会计稳健性降低了盈余持续性。(5)采用盈余反应系数ERC来度量盈余可预测性,利用交叉变量系数来判断会计稳健性对盈余可预测性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交叉变量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会计稳健性较强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ERC小于会计稳健性较弱的公司,证明了会计稳健性降低了盈余可预测性。针对研究结论,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适度运用稳健的会计政策;(2)进一步推进公允价值的运用;(3)完善公司治理;(4)加强外部监督。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往往只考虑盈余质量的一个方面,本文结合以往研究,从盈余管理程度、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三个方面综合定义盈余质量,结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会计稳健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论更具有说服力。(2)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多关注会计稳健性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却忽略了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式——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开创性地研究会计稳健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不仅会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更从实证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对于准则的修改和有关监管方向的建议具有现实意义。(3)在实证研究会计稳健性对盈余可预测性和盈余可预测性的影响时,设计了稳健性虚拟变量CON,定义C-Score大于年度平均水平的为1,反之为0,在计量方式上尚未有已有研究采用,也是本文的独创。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本文选取2008年—2012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未对市场进行细分,未考虑到主板与创业板、中小板的区别;并且没有区分行业,未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差别;(2)本文在研究会计稳健性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时,没有区分向下的盈余管理和向上的盈余管理,仅对其进行程度大小的划分;(3)对影响盈余质量的其他控制变量未考虑周全,如股权集中程度、管理层控股比例等。未来的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细分市场进行研究;(2)针对金融行业进行研究;(3)结合制度变迁、公司治理等因素,更加深入地探讨会计稳健性对盈余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