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术中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NCAB)的危险因素,深入探讨OPCAB术中需紧急转为ONCAB的危险因素,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首次即采用ONCAB,以减少OPCAB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OPCAB术中需紧急转为ONCAB的危险因素,并且进一步评估这些患者的预后。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1520例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脏外科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91例,女性429例,年龄(63.67±7.21)岁。其中,OPCAB组高血压患者1006例(67.9%),糖尿病患者445例(29.9%),脑血管疾病患者234例(15.8%),32例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高血压患者17例(54.8%),糖尿病患者11例(34.4%),脑血管疾病患者5例(15.6%),中转体外循环的发生率为2.1%(32/1520),1488例患者完成了OPCAB。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将中转体外循环做为观察的结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中转体外循环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被用于分析中转体外循环的存在与术后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除了能够预测致死率的风险,也用于评估中转体外循环对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延长的通气时间,肾衰,房颤,监护室监护时间等的影响。结果:本组1520例患者行OPCAB术,中转32人,年龄(64.59±8.77)岁,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中转率2.1%。中转组患者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5.34±43.16)分,无心脏停搏。紧急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14例患者由于顽固性室颤、18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例患者中和肝素后血压降低、2例患者因搬动心脏暴露右冠时发生血压持续性下降)。术前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1例,术中应用5例,术后应用3例。死亡4人,死亡率12.5%,明显高于OPCAB组的死亡率(1.0%)。中转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OPCAB组(0.22%:3.5%;P=0.001<0.01),患者术后辅助通气时间以及ICU监护时间较OPCAB组明显增加(P值均小于0.001),术后并发症围术期心梗、肾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或室颤、低心排以及大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两组患者术后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及术后新发房颤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右冠状动脉病变(P<0.001),心梗时间小于3周(P<0.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P=0.018<0.05),急诊手术(P=0.008<0.01),移植血管数量(P=0.004<0.01)是OPCAB紧急转为ONCAB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紧急转为ONCAB的冠心病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增加。对OPCAB紧急转为ONCAB的高危因素的冠心病患者,针对性选用ONCAB,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