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据报道,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在50岁组人群中有25%的人患有颈椎病,60岁组人群中颈椎病的发病率可升至50%。现有分型颈椎病分成六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其它型(如食管压迫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此型为颈椎病中最常见类型,约占60%-70%。颈椎关节突关节是参与颈椎后柱构成的重要结构,是脊柱完成屈伸、旋转、侧屈六大自由度活动的力学结构基础,也是引起颈椎退行性变、慢性颈痛、颈源性头痛及继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前对颈椎病的研究较多主要在椎间盘方面,而椎间小关节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学研究也较少见。因为颈椎小关节常不容易在影像上及手术中对其形态全面观察,因而易被忽视。以往的颈椎小关节的观察和测量主要通过X线摄正侧位及斜位片,而X线的图像是平面一维的,观察小关节面的形态和角度有局限性,看不到关节突关节的整体三维形态,随着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的进步,多层螺旋CT的出现,因其对骨细微结构显示的优越性立即取代X线成为临床医生观察关节突的首选,虽然MRI也可以提供对小关节的影像学的观察,但是由于MRI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及CT的清楚,并且CT能够通过三维重建观察到小关节的立体形态。本文利用较先进的数字骨科系统,观测正常成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及其三维空间角度,探讨其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讨颈椎小关节的形态和角度与颈椎病之间的临床关系。为自行研制的颈椎小关节界面撑开装置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组:选择我院在螺旋CT室行颈椎检查的体检人员,筛查出近期无颈背部疼痛主诉,体格检查阴性,且CT图像显示无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肿瘤、感染及明显骨质增生者60例作为正常成人组,年龄在18~45岁之间。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男、女年龄构成比相同。病例研究组: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60例,均经过螺旋CT平扫并经临床症状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在50~75岁之间,平均58.1岁,平均病程2.3年。方法对正常成人组和病例研究组的颈椎CT图像进行整合,利用数字骨科后处理软件,在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上观察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形态,并测量关节面的曲度、关节突关节角。结果1、正常成人组的关节突关节形态和角度横轴面,C3上关节面及C7的下关节面为直面形多见。C3、C4、C5II型关节面为曲度无显著差异, C5-C7关节面曲度逐渐变小。C3/4、C4/5、C5/6、C6/7、C7/T1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91.98±9.92)°、(96.64±9.01)°、(99.46±7.66)°、(94.20±8.72)°、(94.83±10.88)°。C4/5、C5/6与其他节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冠状面,C6/7节段椭圆形多见,C2/3、C3/4节段圆形多见。矢状面,下颈椎C3至C7关节突关节倾角分别为(52.09±6.28)°、(48.14±4.75)°、(45.81±4.07)°、(55.65±4.15)°、(58.32±5.77)°, C3、C6、C7与C5关节突关节倾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研究组的关节突关节形态和角度与颈椎病的临床关系在颈椎病的患者中,其各节段的关节突关节面的形态与正常成人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大于60岁的关节突关节面出现不规则形的较多,且主要分布在C4/5节段,而颈椎病的好发节段也是C4/5节段。病例研究组各阶段关节突关节倾角与正常成人组比较明显变小,但总体变化趋势和正常成人组比较没有改变,其中C7倾角仍最大,C5最小(C3>C4>C5<C6<C7)。测得病例研究组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与正常成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即说明颈椎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的夹角与颈椎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双侧关节突关节面的方向不对称的概率与病例对照组相比较,C4和C5这两个节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在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小关节角不对称所占比率要多于正常成人组。结论正常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在诸节段及横轴面、冠状面不尽相同。横轴面上,C3~C7的上关节面的方向逐渐从朝向正中矢状面转向外侧,渐渐与胸椎的小关节相适应,矢状面上,C3~C7的关节倾角均为锐角,且以C5为中心分布。本文对颈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和角度的观测数据可为小关节界面撑开器的设计及植入提供参考。在颈椎病患者的对照组中发现,颈椎病的长期病程可能导致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和角度的变化,但是反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和角度的变化规律在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存在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