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毛虫原生动物是底栖微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底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上海崇明东滩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和自然资源,对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育以及崇明岛乃至上海市的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对于东滩湿地底栖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学的研究都十分匮乏。因此,我们利用Ludox硅胶液结合定量蛋白银染色(QPS)技术,于2015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崇明东滩湿地内盐度不同的三个样点进行了样品采集,并开展了对底栖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研究。以期从纤毛虫原生动物的角度,为崇明岛东滩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一份崭新的历史性档案,也为研究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对崇明岛东滩湿地的10个环境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5种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铵盐)的时空变化较明显,但规律各不相同。1号样点的总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最低,2号和3号样点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较高。同时与以前研究对比发现,崇明东滩受长江水流和海流的影响,沉积物粒度随时间会发生改变。而盐度在3号样点最高,1号样点最低,并且夏季3个样点的盐度较低可能与长江流量大以及降水量增加有关。本研究共鉴定出123种底栖纤毛虫,隶属于69个属、52个科、26个目、11个纲。各物种在不同站位的平均丰度,出现频率和对每个站点平均Bray-Curtis相似性的贡献值差距较大。从纲级水平看,其中三个纲物种种类较为丰富: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34种,侧口纲(Litostomatea)32种,旋唇纲(Spirotrichea)20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7.64%,26.02%和16.26%。从目级水平看,侧口目(28.32%)和帆口目(21.10%)为优势类群;钩刺目(13.22%)和排毛目(11.16%)为次级优势类群。优势种共有8种,分别是:Amphileptus lanceolatus,Chaenea minor,Deviata estevesi,Kentrophyllum setigerum,Phialina sp1,Protocyclidium sp1,Pseudocyclidium marylandi,Spelaeophrya polypoides。各个优势种的时空分布特征各不相同。主坐标典范分析(CAP)结果表明,崇明东滩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3个群落结构参数变化情况为,物种均匀度(J′)在一年中不同样点的变化不大,而物种丰富度(d)和种类多样性(H′)呈现出相似的变化模式,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均较明显。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崇明东滩底栖纤毛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种类多样性指数(H′)与磷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性。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前人研究对比可知,纤毛虫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受生境影响很大,生境异质性更高的研究区域,往往会发现相对更高的物种数。本研究的研究区域为河口,盐度变化范围较淡水和海洋生境大,因而如寡膜纲,侧口纲和旋唇纲这几类对盐度耐受范围大的类群为群落中的优势类群。而对潮间带以及黄海、东海海域的研究在优势类群上与我们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为典型的海水砂栖种类—核残迹纲(Karyorelictea)以及藻食性的篮口纲(Nassophorea)丰度较高。针对潮间带和河口的研究,由于盐度变化范围较广,均指出纤毛虫群落结构参数与盐度显著相关。前人研究表明,除了在富营养的情况下,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参数会与营养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外,海岸带区域由于营养物质丰富,通常不会对纤毛虫群落起到限制作用。但在本研究的研究区域,相比来源于长江冲淡水的高浓度硝酸盐,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的磷酸盐浓度低很多,因此对底栖纤毛虫群落有一定影响。本课题为崇明东滩湿地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纤毛虫群落周年变动的基础数据,同时也揭示了纤毛虫群落结构参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密切关系,为利用纤毛虫指示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