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17陕西联通9家分公司业绩集体造假被网络曝光,造假从2012年开始,时间之长,数额之大,影响之恶劣让业界愕然。同年十月,日本神户钢铁所曝光的篡改质量数据的行为,波及范围之广,时间持续之长,危害之大更是令全球震惊。2018年8月,中国长生疫苗造假案,更是引起了社会的愤怒。频发的组织伦理违背事件让业界和学者共同思考一个问题:面对显而易见的企业非伦理行为,员工为什么不予阻止,或者举报,而是选择沉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待研究的问题:第一,沉默问题表面看是行为问题,深层看则是伦理判断与风险收益的理性计算问题,但是从动机角度研究发现,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会追求道德上的合理性与自解性。本研究引入道德解脱变量,从道德解脱视角对员工自我道德解脱机制进行了探索,重点研究道德解脱如何中介伦理氛围与员工沉默行为选择,对该问题的深度研究不仅可以跨层次解释个体心灵失范心理过程,还可以揭示组织道德失范的诱发和影响路径。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企业等组织非伦理行为面前,员工选择沉默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第二,现有研究认为,在以关怀为导向的组织伦理氛围中,员工能获得较高的心里安全感,组织中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融洽,员工会自发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组织的参与度,不会过多的考虑由于建言而带来的风险或者潜在的代价,为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这个研究结论无法解释在组织非伦理行为前员工沉默行为的选择,无法解释中国式的“沉默是金”的处世哲学,“随大溜,和事佬”的处事方式,“自扫门前雪”的自保心理。现实生活中,员工做出的任何沉默行为都是自我理性计算的结果,算计型沉默侧重自我利益与风险承担的得失,防御型沉默强调自我保护,重视风险的最小承担。区别伦理氛围对不同类型沉默行为的影响,更有利于揭示非伦理行为下员工不同沉默行为选择的心理历程。第三,按照中国文化“沉默是金”的处世哲学,员工沉默未必表示对某些问题的刻意回避,而是对问题深思熟虑后成熟的表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枪打出头鸟”,代表了谨慎和保全;“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代表了中国人说话的艺术与智慧,因此在这样的内敛社会文化下,中国员工的沉默动因可能独具特色,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对中国式沉默的类型进行分析与归纳,区分不同的沉默类型对于认知员工沉默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中国内敛文化氛围对不同员工沉默类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需要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通过扎根理论与实证分析,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中国内敛文化情景下,伦理氛围、道德解脱对员工在非伦理行为前的沉默行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面对非伦理行为,伦理氛围对防御型沉默、屈服型沉默和面子型沉默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对于绑定型沉默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2)伦理氛围对员工道德解脱有负向影响,即企业的伦理氛围水平越高,员工则越不会倾向于道德解脱,企业的伦理氛围水平越低,员工则越会倾向于道德解脱。(3)道德解脱与防御型沉默、屈服型沉默和面子型沉默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对于绑定型沉默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4)内敛文化对防御型沉默、屈服型沉默和面子型沉默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对于绑定型沉默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5)员工道德解脱在伦理氛围与防御型沉默、屈服型沉默和面子型沉默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在伦理氛围与绑定型沉默之间不起到中介作用。(6)内敛文化在伦理氛围与防御型沉默、屈服型沉默和面子型沉默之间起到调节的作用,但在伦理氛围与绑定型沉默之间不起到调节作用。(7)员工内敛文化通过道德解脱中介变量,间接调节了伦理氛围对防御型沉默、屈服型沉默和面子型沉默行为的影响。即,内敛文化水平高的员工相比于低内敛文化水平的员工,伦理氛围通过道德解脱中介变量后,对员工沉默行为的负向作用更强。本研究的直接效应为伦理氛围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但重点是对道德解脱的中介作用和内敛文化调节作用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在中国情景下,对员工沉默内涵和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编制员工沉默问卷;从伦理学视角深入探究伦理氛围对员工沉默行为的作用机制,更系统地探索道德解脱在“伦理氛围-道德解脱-员工沉默”的研究模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具体的贡献与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探索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员工沉默本土化构念,编制中国本土员工沉默问卷,为未来的员工沉默本土化研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2)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氛围,探究了伦理氛围对员工非伦理行为面前沉默的行为影响机理,研究结论丰富了组织伦理本土研究内容。(3)深化了“道德解脱”在组织伦理氛围与员工沉默行为选择的中介关系,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个体心灵失范心理过程,也揭示了组织道德失范诱发及影响路径。(4)分析验证了内敛文化在伦理氛围、员工沉默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解释中国文化情景下的员工沉默行为选择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