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北川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_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重大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而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历史问题。从环境史角度研究环境问题,将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生态环境变化和变迁的规律,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提供有益的借鉴。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5·12”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本文探求了历史上北川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对北川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选取清至民国为时间段,力求使这一时期北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客观、真实的再现,并在此基础上,探求自然灾害和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本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术史概况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能丰富区域环境史的研究,也为生态恢复与保护以及北川地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二、选取了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这四个方面所能代表的环境信息,得出清至民国这一时期,北川地区在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四方面的实时状态并探求其变化情况。三、讨论自然灾害对北川环境的影响。清至民国时期,北川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除山崩以外,地震、水灾、旱灾及其它灾害发生的次数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灾害发生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小,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是大于以前的。四、讨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文选取农业生产活动。北川地区本身是山地地区,很多地方不适于发展农耕生产,而在清至民国这一时期,政府多是以鼓励开荒地进行农耕为导向,其中清政府尤甚。随着在坡地上进行农耕生产,损毁大量森林,地表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耕作土壤的贫瘠化。但民国时期并不是北川水土流失开始出现的时期,在清初期,北川即有普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坡地上耕种再加上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引发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的加剧,区域性的气候、水文、动物资源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地区性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自然灾害随之增多,这从清至民国农业开发和环境变化的互动中也得到了证明。五、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同时,也为北川的灾后重建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全业务的竞争,以及业务种类的丰富,投诉种类也成多样化发展。目前各运营商客服部门处理客户的网络类投诉,主要是依靠网络部门前移的各种辅助查询工具,但随着移动新业务的
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与成熟,为影视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基于沉浸性、互动性、想象性这三大重要属性,现有虚拟现实在视觉体验上,已经打破了传统影视的边框禁锢,将沉浸感
纳粹统治直接导致了德国大学的衰微,德国从此丧失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本文以纳粹上台前后的哥廷根大学为例,通过哥廷根大学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纳粹给德国大
Globalization has been the common trend all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ffecting many people’s lives differently. It is undeniable that globalization has some benefits, but it indee
柑橘植株营养状况的遥感监测是实现果树轻简高效管理和优质丰产的重要手段,但迄今有关基于低空遥感信息的果树营养诊断研究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具有490 nm、550 nm、570 nm、6
目的:根据白花前胡转录组数据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SSR)的位点信息,统计分析后进行引物设计,为开发新的SSR标记做准备。方法:利用Microsatellite(MISA)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