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苯乳酸菌株的复合诱变及其生产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乳酸(Phenyllactic Acid,PLA),也称β-苯乳酸或3-苯基乳酸,是近来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天然防腐剂。苯乳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合成法两种,生物法又可分为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合成法。本实验通过复合诱变育种的方法,研究了硫酸二乙酯-紫外复合诱变与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的适宜诱变条件选育高产苯乳酸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旋转组合试验对工业化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苯乳酸工业化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及最佳发酵条件,为苯乳酸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了技术依靠。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植物乳杆菌NY-34的硫酸二乙酯-紫外复合诱变选育以本实验室自主分离的植物乳杆菌NY-34为出发菌株,通过硫酸二乙酯-紫外复合诱变,采用双层平板拮抗法和牛津杯法筛选突变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用体积分数0.9g/L的硫酸二乙酯诱变20min,紫外线照射100s的复合诱变试验,获得一株抑菌效果好的且菌液发酵产苯乳酸的量最高的突变株UD-27,测得其苯乳酸产量为683mg/L,比原始菌株产量246mg/L提高2.78倍,通过遗传稳定性试验证明其遗传性质稳定。2.植物乳杆菌NY-34的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选育以NY-34为出发菌株,以抑菌效价为检测指标,通过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采用双层平板拮抗法和牛津杯法筛选突变菌株。试验结果表明,亚硝基胍浓度为3g/L,诱变时间为40min,紫外照射时间为90s时获得一株苯乳酸产量最高的变异株UN-30,苯乳酸产量达712mg/L,比出发菌株产量246mg/L提高近3倍,通过遗传稳定性试验证明其遗传性质稳定。3.突变菌株UN-30的工业化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以突变菌株UN-30为生产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二次旋转正交试验、响应面实验设计对生产发酵培养基中各种配料、辅料等添加量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的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葡萄糖0.43%、糖蜜9.12%、玉米浆6.49%、硫酸镁0.48%、磷酸氢二钾0.12%、苯丙氨酸1.52%、乙酸钠2.1%、CaCO31.5%、吐温-800.1%、酵母膏0.5%,柠檬酸二胺0.2%。确定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72h,接种量5%,发酵温度32℃,摇床转数160r/min,初始pH7.0,装液量36%。30L发酵罐放大培养,发酵后苯乳酸产量达到2890mg/L,与未优化前的712m g/L相比,产量提高了4倍。结论:通过对NY-34菌株进行硫酸二乙酯-紫外、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得到了性状稳定、苯乳酸产量高的突变菌株,利用该菌株对生产发酵培养基及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生产培养基的配方及发酵技术参数,使突变菌株的苯乳酸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此研究可为苯乳酸工业化生产提供优良菌种和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借助认知偏差的概念,归纳出数学教师认知偏差的表现及对数学教学的消极影响,对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进行了归因分析,指出了数学教师认知偏差的克服途径。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及左心构型常规超声测量指标进行挖掘,揭示出影响因素与心脏构型改变之间的潜在的、有价值的关联信息,分析各指标之间地变化
目的探讨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烟草作为一种嗜好性经济作物,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烟草生产和育种研究工作主要面临面临主推品种遗传背景比较单一、品种地方特色不明显、烟草育种进
炭疽病是蔬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在全国各蔬菜产区均有发生,辣椒、黄瓜、菜豆以及十字花科的蔬菜均容易感染.症状特点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果梗也可受害.果实染病,
闪锌矿是湿法炼锌最主要的原料,闪锌矿中常伴生有铁和铟,在焙烧工序时铁与锌结合生成含铟的铁酸锌大量存在于焙砂中。然而,焙砂经现有酸浸工艺处理后浸出渣中仍常含有大量的
在分析1982年~2007年河南省旅游外汇收入额年度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外汇收入额的ARIMA(p,d,q)模型。实证结果表明:ARIMA(1,1,1)模型提供了较准确的预测效果,可以用于未来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友好型清洁能源,使得风力发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直驱永磁同步风电机组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机型,该类型的风电大规模地接入电网导致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省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研究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现状与问题,不仅对于广东,而且对于全国都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其他省
本文以小麦淀粉和木薯淀粉为原料,用胶原蛋白进行改性,制备出蛋白-淀粉,测定研究了蛋白-淀粉的微观及理化性质,通过体外消化模型测定研究不同蛋白-淀粉的消化特性,以及抗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