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黄素饮水突发性污染在线监测及应急预警系统的建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饮水对居民安全至关重要。尽管社会科技发展进步,但饮水安全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饮水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水是生命之源,又涉及千家万户,城市饮水系统一旦出现突发性安全事故,将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群体性伤害。因此有必要针对饮水突发性污染隐患源进行研究并建立饮水安全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以预警预防饮水安全事故发生。本论文以毒黄素(Toxoflavin)为对象,研究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毒黄素产出情况;开发鲁米诺-H2O2-纳米Cu O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用于饮水中毒黄素突发性污染在线监测;选取粉末活性炭,分析其对饮水中毒黄素突发污染的脱毒效果;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建立一套针对毒黄素突发性污染的预警处理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易产毒黄素,在培养第6d时达最大产毒量。菌种在LB液体培养基中产毒黄素量比在NGM液体培养基中更多,达1.677 mg/L。在磨碎和未磨碎的大米、糯米、银耳、玉米天然培养基中,未磨碎的玉米培养基最适宜于菌种生长产毒,可得到最大产毒量,培养6 d时产量高达5.29μg/g。磨碎的银耳培养基中毒黄素含量次之,为1.35μg/g。大米和糯米培养基中产量极少。微酸(p H=6)室温(26-34℃)环境下更适宜培养产毒。2.毒黄素可显著抑制鲁米诺-H2O2-纳米CuO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由此建立了一种可用于监测毒黄素突发性污染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监测新方法。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范围0.005~5.000 mg/L,检出限0.001 mg/L,加标回收率84~114%,对0.05 mg/L毒黄素平行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0.28%。该法精度高,线性范围宽,可应用于饮水中毒黄素突发性污染在线监测与预警。3.不同材料对毒黄素的去毒效果不同,粉末活性炭效果最佳。紫外线照射优于白炽灯照射,60℃加热优于紫外线照射,但这三者去毒效果均不如粉末活性炭。粉末活性炭的材质多样。材质结构差异影响其对黄毒素的去除效果,椰壳质优于竹质。同材质下,325目粉末比40目粉末的去除效果更好。在室温下,5 mg/L毒黄素溶液中加入250 mg/L粉末活性炭时可达到100%的去除效果,加入50倍毒黄素浓度的325目椰壳质粉末活性炭可达100%的去除效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可满足饮水中毒黄素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需求。4.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了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预警监控、风险识别、预测评价及模拟演进五大系统组成。将软件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联用,根据设立的安全阈值划分饮水安全等级-安全、初级预警、中级预警及高级预警,每种状态设立对应处理措施,每30天可评定一次水源质量。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为制定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毒黄素易从廉价的玉米籽粒中培养、浓缩、提取成为潜在的饮水安全隐患源。新建立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和预警系统可用于在线监测毒黄素突发性污染。椰壳质粉末活性炭能有效除去饮水中毒黄素,可批量生产作为饮水应急处置储备物资。
其他文献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已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我们前期发现亚麻籽胶通过促进脂质代谢、诱导饱腹感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具有抗肥胖的作用。亚麻籽胶的减肥作用是否主要是通过肠道菌群发酵亚麻籽胶产生的代谢产物来实现的,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首先探索了肠道菌群对亚麻籽胶的降解作用;随后,探讨粪便细菌发酵液的代谢产物对能量代谢及脂肪生成的影响;最后,对亚麻籽胶饮食组与肥胖组大鼠之间的结肠上皮组织的差异基因进行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因骨脆性增加导致的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健康负担,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管理、预防骨质疏松症和延缓其骨折的发生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临床的药物治疗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无副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黄芪多糖(As
人体内自由基的过度积累会打破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诱发氧化应激,最终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对具氧化应激预保护功能的抗氧化物质进行研究具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秀珍菇蛋白为原料,选用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酶对其进行酶解,利用体外化学抗氧化实验和氧化应激细胞模型评价了不同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随后利用超滤将抗氧化活性最优的蛋白水解物分成不同分子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抗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而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物膜的形成主要受细菌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的调控。本论文设计新型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为克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新的思路。铜绿假单胞菌由3个主要的群体感应系统组成:las,rhl,pqs系统。其中,pqs系统以2-庚基-3-羟基-4-喹诺酮(PQ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具有笼状多孔结构,是近年广泛用作载体的多孔晶体材料。开发生物相容性良好的MOF基载体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需求,研发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环糊精(Cyclodextrin,CD)MOF基材料,探讨其在组织修复和药物载体等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CD-MOF的合成及负载性能研究。选择生
目前,因为在智能衣服等新型智能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前景,超级电容器的功能化设计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除了最基本的储能性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自愈合性能,以保证在受到各种外力作用或突发损伤后仍稳定维持能量输出。双网络水凝胶具有高的力学性能,凭借可逆的动态键合还能实现自愈合。因此,本文采用双网络水凝胶作为基体材料,开发高强韧自愈合的水凝胶电极和水凝胶电解质,并尝试组装柔性自愈合一体化全水
淀粉基餐具,包括一次性餐盒、叉、勺和刀等,是当前市场上常见的生物基餐具。淀粉基餐具与食品接触时,其所含的有意或非有意添加物可能向食品迁移,带来食品安全隐患。本论文对取自不同厂家的一次性淀粉基餐具进行了表征、潜在风险物质筛查和迁移研究,并评估其安全性。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和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对购买的一次性淀粉基餐勺、餐叉、餐盒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除其中
随着互联网络数据量和在线服务的急速增长,数据中心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构建具有高性能,高可扩展性和低成本效益的数据中心网络是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同时,工业经验指出,渐进扩展性可以使数据中心获得更好的成本及能耗优势,即,在不破坏已有的拓扑结构的前提之下,数据中心网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少量的服务器。因此,构建具有渐进可扩展性的数据中心网络结构也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研究问题。笛卡尔乘积图是一种具有高可扩展性
埃洛石纳米管(HNTs)是一种价格低廉且环保的天然纳米材料。其具有特殊的中空管状结构、大的长径比、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这些结构特征赋予了HNTs较强的吸附能力。本文利用HNTs良好的吸附性能,加之HNTs的安全无害性,将HNTs投入需要原料具备良好吸附能力的常见日化产品中进行制备和研究。(1)第一部分,首先对产地为中国云南的天然粘土HNTs原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理化性能测试(SEM、TEM、
细菌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威胁,传统的抗生素药物已不能对耐药菌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细菌形成生物膜导致的抗生素耐药是临床上慢性细菌感染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由于生物膜的形成导致临床慢性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治疗成本大大增加且治疗时间延长。因此,针对细菌生物膜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有望缓解细菌耐药这一世界性难题。本论文基于药效团拼合方法,设计并合成以羟基吡啶酮为母核杂合化合物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