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在全世界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而人口基数大的中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85%[3]。NSCLC的患者治疗方案为早期外科治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对于I期、II或部分IIIA期的NSCLC患者手术可作为首选,除Ia期外,化疗也有一定价值,在手术之前后进行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对IIIB期、IV期NSCLC患者,如果患者体力状态(PS)评分<2,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但化疗有50-70%的患者易复发,并且疗效差,生存期短,所以对于不能耐受化疗等治疗的患者靶向治疗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NSCLC有较高的EGFR基因突变概率,据文献报道该基因突变的表达与预后不良有关[4]。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10-30%的EGFR基因突变。亚洲人群中不吸烟或较少吸烟者突变率更高,达60%[5],而亚洲腺癌患者突变率达51.4%[6],因此在2016年NSCLC治疗指南指出EGFR-TKI类单药可作为一线EGFR敏感基因突变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的一种高效特异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体内外研究均显示其对NSCLC有较强的抑制作用[7],尤其是对肺腺癌。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36例IV期肺腺癌患者盐酸埃克替尼、吉非替尼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对其进行比较,及不同EGFR敏感基因突变TKI靶向药物(盐酸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疗效有无差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研究目的:比较IV期EGFR敏感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在分别接受EGFR-TKIs(吉非替尼/埃克替尼)治疗1个月后的ORR、DCR及开始口服两种靶向药物后首次出现疾病进展其PFS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不良反应发生差异。研究方法:统计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经过细胞或病理切片或细针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IV期晚期肺腺癌患者,纳入36例IV期晚期肺腺癌患者进行研究,研究中所选病例的病案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是否吸烟、EGFR基因突变种类及用药后的疗效与无病进展生存时间、不良反应等。埃克替尼组18例,吉非替尼组18例,埃克替尼组使用盐酸埃克替尼125mg,3次/日口服,吉非替尼组为吉非替尼250mg,1次/天口服,1个月后首次例行肺部CT观察肿瘤病灶,评估疗效,之后每2个月评估疗效直到病变进展,记录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吉非替尼与埃克替尼对存在EGFR敏感基因突变的IV肺腺癌患者治疗疗效的差异,主要观察终点为疾病进展。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Fisher的精确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对埃克替尼组及吉非替尼组间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并绘制无进展生存函数曲线,各组间差异应用log-rank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6例IV期EGFR敏感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使用埃克替尼腺癌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与用吉非替尼腺癌患者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899>0.05)。其埃克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3个月,范围(8.8~17个月);吉非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个月,范围(6.9~1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0.05)。(2)埃克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位PFS比较中,发现性别、年龄、吸烟3个亚组中其PFS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3)EGFR 19基因缺失突变IV期肺腺癌患者中,发现埃克替尼治疗组与吉非替尼治疗组两组无进展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GFR21(L858R)点突变IV期肺腺癌患者中,发现埃克替尼治疗组中位PFS时间长于吉非替尼治疗组中位PFS时间(12个月/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埃克替尼组与吉非替尼组两组患者皮疹、皮肤干燥、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于IV期EGFR敏感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两种靶向药物其疗效无明显差别。(2)对于IV期EGFR敏感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吸烟不是影响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3)对于IV期EGFR 21(L858R)点突变肺腺癌患者,埃克替尼在PFS方面优于吉非替尼。(4)对于IV期EGFR敏感基因突变肺腺癌患者,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安全性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