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治理,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多种有效的社区工作实践模式也在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中不断实践着。新时代城市社区工作的落实开展主要是依靠基层政府和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主要力量,在社区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以自上而下的社区发展模式。城市社区相较于农村社区来说有非常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拉近居民关系、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但多元发展的城市社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导致地区发展模式在解决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社区社会资本不足、资源整合不佳等问题上力有不逮。鉴于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文化营造的成功经验,本研究者认为社区文化营造的基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文化以及社区生活的热爱,在借鉴社区营造理念的同时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对社区居民的“社区感”和“生活文化归属感”的营造才能实现社区治理共同参与、共建共治,促使社区文化营造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主导向社区居民主导转变,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发展模式。本研究以“新城旧爱”HBL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HBL社区文化营造项目开展的情况,结合HBL社区目前的客观条件和项目材料分析出HBL社区文化营造目前存在的一些诸如社区文化营造主线及定位不准确、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营造的认识不足、社区文化营造在开展过程中的多方协同不足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起来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文化营造项目承办方自身的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项目专业人员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和提供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二是社区居民对项目的知情和了解不足,不愿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营造中来,三是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各方的协同工作没有做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开展。本研究者在分析以上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把社区发展理论以及资产为本理论运用到HBL社区文化营造中去,提出了符合HBL社区实际的文化营造可行路径,首先,明晰社区文化营造的定位,提高社工服务的专业水准;其次,建立起完备的项目沟通机制;再次,挖掘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的主体参与意识;最后,促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营造,营造社区居民的共同体意识。社区文化是特定地区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创造,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其内容包括情感意识、价值观、审美方法、风俗习惯等,以“居民意识”作为最终目标的社区文化营造是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这一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协同来完成。本研究者认为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营造是社区社会服务优化的需要,也是社区骨干培养及服务内容多层次的需要。本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社区文化营造的路径需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核心原则、以社区社会资产作为导向、以过程目标作为价值原则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这样才能营造出美丽和谐的健康城市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才能得到凝聚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