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至今,国际范围内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和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变化,需要将一些在本国已经不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更具潜力的产业,条件合适的国家或地区就开始承接这些国际转移产业,这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我国国内也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开始进行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自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的改革开放,依靠沿海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惠的贸易政策,沿海地区开始和国外积极的进行贸易往来,而内陆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没能参与到这次对外贸易的行动中来。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国际贸易还限制在初级产品的贸易上,所以在和国外进行贸易时,基本上是进行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发展所需的技术,加工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6.66亿美元,1996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2011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13052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35.8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不仅解决了我国一部分就业问题,还能使我国企业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参与到愈演愈烈的经济全球化中,这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的限制,加工贸易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比较落后,而且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吸引了大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这就更加拉大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这种经济差距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利的影响。解决这种现象的一条途径就是将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不具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大部分加工贸易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且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很多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造成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要解决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将一些不具优势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出去。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短缺情况,中西部地区在其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具备承接某些劳动密集或者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条件。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商务部发布了引导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优势积极的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在低成本吸引和优惠政策的作用下,我国的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西部加工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上升到2010年7月份的4%。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在量上显现出了初步的成功,然而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呈现怎样的地区梯度分布状况,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在转移和承接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定位转移产业和承接产业?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为基础,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内容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回顾。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现状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原因。然后,描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现状。最后,对国际产业转移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实证分析。首先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划分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然后运用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和静态集聚指数推算我国各个省份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情况,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第五章,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建议。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两个层面上,对于如何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以及中西部地区如何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发展自身经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