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蒸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民国时期积极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进步事业,其教育活动贯穿与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教育事件中,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北平师范大学长校时间最长的校长,李蒸和该校师生一起,对学校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治理和改革,不断地完善学校制度,提高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培养质量,扩大了北平师范大学的社会影响,其“诚、笃、朴、实”,“兼顾学术研究与专业陶冶”等治校理念对等今天的师范大学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李蒸曾经供职于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处,亦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还长期担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经历了近代中国教育的种种变迁,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主张、建议,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尤其是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独立设置地位被动摇时,奔走呼号,积极维护我国高师制度的独立存在。抗战爆发后,他率校西迁,筚路蓝缕、不辞劳苦,创建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为近代中国西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师资人才李蒸的教育思想在上述活动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他在民众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国民教育、体育等方面具有自己的见解,这些共同构筑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李蒸重视教育的育人、救世功能,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提倡教育要与社会融合,提高民众的国民素质,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培养能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有用的人,这是他教育思想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他大力宣传民众教育,倡导建立一个完善的民众教育行政组织系统。同时,他认为教师的人品、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他十分注重以培养师资为主要任务的师范教育的专业训练,勉励学生要“做一个教育家”。他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主张利用师范教育的优势办理民众教育,使二者相得益彰,等等。李蒸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在其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得到践行,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