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周神经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创伤病之一,由于各种事故频发使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以自体神经移植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材料的不断发展,生物可降解的神经导管为临床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各种基础研究为神经缺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各种干细胞、生长因子、中草药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含红景天苷药物的胶原蛋白/聚己内酯神经导管的制备及其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以及探讨神经缺损修复中红景天苷药物的最适浓度。首先利用w/o/w的方法制备红景天苷/PLGA微球;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神经导管壳层;再利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含有不同浓度(10μg/mL、20μg/mL、40μg/mL)红景天苷的神经导管芯层;将芯层嵌套入壳层中,以1%的京尼平交联,构建出含有不同浓度红景天苷药物的神经导管。利用扫描电镜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评价。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其中导管组各12只,分4组;对照组各6只,分2组。以大鼠坐骨神经切除15 mm的方法来复制神经缺损模型。实验各组分别以相应神经导管桥接缺损,自体神经移植组以自体神经桥接,缺损组直接移除神经。术后1、3、6月分别测其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并在3、6月进行电生理检测。术后1、3、6月分别取出神经导管材料及腓肠肌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部分导管行Masson染色。取3、6月标本做髓鞘碱基蛋白(MBP)、髓鞘脂蛋白0(P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S100、NF免疫荧光染色。用以上方法来评价含有红景天苷药物的神经导管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红景天苷/PLGA微球在第3天出现突释现象,第13天后药物释放趋于平缓。以上结果显示红景天苷/PLGA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并且药物释放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到达药物缓释的要求。扫描电镜图片表明神经导管内部空隙明确,完全适合细胞粘附生长。术后大体观察显示,实验大鼠一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足部溃疡,1月时最严重,3、6月时开始恢复,且胶原蛋白/PCL组尤为明显,20、40μg/mL红景天苷/胶原蛋白/PCL组溃疡面积较小,自体神经移植组几乎无溃疡出现。术后6月时,各导管组再生神经连接状态良好。术后1、3、6月SFI结果表明,各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随时间变化逐渐恢复。其中红景天苷药物浓度在20μg/mL恢复效果显著好于其他组(P<0.05),但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恢复效果较差。在术后3、6月电生理结果显示,红景天苷药物浓度在20μg/mL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的潜伏期(dLat)/传导速度(CV)的比率逐渐恢复,并与正常侧的神经传导之间差距不显著(P>0.05);而其他组恢复效果较差,与正常侧之间差距显著(P<0.05)。术后1、3、6月再生神经HE染色、Masson染色结果表明红景天苷浓度在10μg/mL、20μg/mL组神经导管降解性能良好,再生神经细胞生长状况良好。腓肠肌肌肉HE染色结果表明红景天苷药物浓度20μg/mL组肌肉形态结果表明,3月时肌肉细胞出现萎缩,肌肉束分裂,6月时肌肉细胞萎缩现象减轻,其恢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差距不大。手术后3、6月再生神经髓鞘碱基蛋白(MB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再生神经6月时MBP的表达水平高于3月时,其中红景天苷浓度20μg/mL组MBP表达量高于其他组,低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再生神经髓鞘脂蛋白0(P0)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与MBP表达结果相同。上述结果表明再生神经具有髓鞘结构,可以有效的传导神经冲动,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S100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术后3、6月均有所表达,其中6月表达量高于3月,且20μg/mL红景天苷/胶原蛋白PCL组表达量高于其他导管组。NF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再生神经纤维沿着神经导管的方向向内部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含有不同浓度红景天苷的神经导管可以到达控制药物释放的要求,并且有空隙可供细胞生长,符合神经导管的要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红景天苷的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缺损神经再生的效果,对运动功能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红景天苷浓度20μg/mL时,其对神经损伤的再生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最佳,与自体神经移植效果之间差距不明显,所以具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