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MDR1基因多态性与溃结发病及激素治疗敏感性的相关性;2.比较溃结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PT、APTT、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溃结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及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1、溃结患者86例(初诊30例,激素治疗敏感型30例,激素治疗耐药型26例),健康对照86例,采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测定溃结患者各组及对照者MDR1基因C3435T位点及G2677T/A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2、溃结患者96例(肝素治疗组49例及常规治疗组47例),健康对照45例,记录正常对照者、肝素治疗组患者以及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Fib和D-二聚体测定值并进行比较。对溃结患者随访2个月观察常规治疗组和肝素治疗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1.MI)R1基因C3435T位点及G2677T/A位点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全部受试者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溃结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3435T位点CC、CT、TT基因型及T与C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结患者该位点基因突变率要高于正常对照组。溃结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G2677T/A位点各基因型及G、T、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结患者激素治疗耐药型组与初诊组C3435T位点CC、CT、TT基因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与激素治疗敏感型组C3435T位点CC、CT、TT基因型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3435T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MDR1基G2677T/A位点,各组基因型的差异及G、T、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PT、APTT、Fib和D-二聚体的测定及溃结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观察结果溃结患者治疗前PT、APTT测定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Fib和D-聚体测定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溃结患者常规治疗组(47例)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和强的松药物治疗,肝素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疗程15d。肝素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PT、APTT测定值显著升高(P<0.05),Fib和D-二聚体测定值显著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2个月后,根据溃结患者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疗效判定,肝素治疗组总有效率(71.4%)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3.2%)。结论MDR1C3435T的基因突变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该位点基因突变型患者更易出现激素耐药。溃结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和(或)肠黏膜微小血栓形成可能是溃结的发病机制之一。配合传统的治疗方案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显著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