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是人类无法回避的话题与课题,它所带来伤痛远多于客观上所带来的文明进步。从远古的部落战争到近代的资本主义革命再到现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都经历过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无论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留下了极为惨痛的记忆,是民族历史上一道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口。战争所留下的废墟在时间的流逝中得以重建,然而曾经的苦难永远都无法抹去。中国是一个在无数战火的洗礼中艰难跋涉的民族,尤其是在近代,古老的中国在民族危亡的阴影中前行,抗日战争是中华最深的伤口也是中国近现代反侵略斗争中唯一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新文学肩负起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进步作家们以纸笔为武器,用一种无硝烟的方式坚韧地战斗,留下了许许多多抗战文学作品。抗日战争进入文学题材的历史,从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战时的抗战宣传需要到战后反思,再到新世纪影视作品的大量改编,可以说抗日战争的阴霾早已散去,但抗战文学从未走出过人们的生活。本论文共计五章,以新文学抗战小说为研究内容,从人性的角度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小说作品。第一章主要论述战争、战争记忆、战争文学以及新文学抗战小说之间的关系。战争在理论界有众多的界定与溯源,其中马克思从人与生产力角度界定的理论更为全面。从根本上来讲,战争是极为复杂的政治手段,也是人的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战争所带来的民族危机与共同的心理诉求在每个经历过战争的民族的心里留下灾难的记忆,这种记忆通过文学的形式得以记载与传递,形成了战争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有的作家像海明威一样亲身经历过战争,这样的作品是作家的战地纪实或是战争结束后的回忆,也有的作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走上前线,只是根据一些二手资料以一种想象与旁观的方式进行创作。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最大的灾难与考验,新文学抗战小说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意识与人性意识的文学立场。论文的第二章探讨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坛形势中作家的文化选择。当时中国政治混乱,没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指挥全国的抗战,经济的崩溃更带来了全体国民的生存焦虑。面对民族的危急形势,新文学作家专为抗战而成立了文艺组织,以及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形成了各自的文艺阵地。在文学抗战的过程中左翼作家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而梁实秋等作家之间产生了文学是否要带有抗战性的论争,也有一些作家在创作中对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批判。由于不同的文学风格而形成不同的文学流派,最先沦陷的中国东北地区,因现实情况的恶劣而导致了大量作家流亡他乡,也产生“东北作家群”这一文学流派,他们愤怒的斥责着故乡土地上的暴行;富有战斗精神的七月派所表现出战斗的文艺形式;而战国策派则鼓吹着战争是民族的竞存,中国要取得胜利就要回到战国时代,以战国时代的精神来赢得战争,是一种反动的文学理论。论文的第三章论述抗战小说的文学主题,一方面在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的高昂,在各阶级的成长中歌颂民族生命力,一方面也在从混沌中苏醒的农民身上发掘出民族的脊梁,在小市民身上展现民族精神的各个侧面,也在知识分子中反思战争笼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虚荣与虚伪。第四章中抗战小说的文学叙事多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饱含了英雄主义的情结,有出身绿林的草莽英雄,有在厮杀与人性中挣扎的军人,也有在抗战中不断觉醒的人民群众。在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手法有多元的表现,有战场纪实、心理现实主义的深刻剖析以及现实主义的浪漫抒情。从艺术表现而言抗战小说仍有许多局限与不足,人物形象塑造不够典型,政治性过于浓厚以及在通俗与大众化的过程中失掉了文学表现的深刻性。论文的第五章着重探讨新文学抗战小说的精神价值与缺失,抗战小说是民族的良心,也推动了现代意识的传播,然而由于五四新文学战争文学传统的缺失而导致了抗战小说发展先天不足,以及启蒙主题一枝独秀的情况下使作家忽视了战争经验。也许评论界对新文学抗战小说的褒贬不一,都无法抹煞它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