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投资已逐渐占据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银行成本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投资会对效益造成怎样的影响,成为商业银行考虑的重要课题。各国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只基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信息技术等后台服务则出现集中式部署的趋势,比如信息技术投资可能集中于某一国家,但银行效益则在其他多个国家体现出来。因此如果将分析目标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难以获得准确的结论。因此本篇尝试从世界性的视角,针对跨国商业银行进行分析。本篇首先就信息技术投资对银行效益进行理论分析。主要从短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互补性理论、投资时滞性这三方面进行讨论。第一、基于短期生产函数,信息技术可以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进行考量,当信息技术投资与其他要素投入达到某一个最佳组合时,可以使收益最大化。第二、根据生产要素互补性理论,银行经营过程中有很多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互补因素,在这些要素得到良好的投入和使用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投资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第三、研究普遍认为,由于信息技术投资本身的特征,它具有比较明显的时滞性,导致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尽量缩短投资时滞,提高资金利用率。然后,本篇从商业银行前台、中台、后台层面,就信息技术对银行收入、成本、总资产等各财务指标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逐一分解,在此基础上对资产收益率和股本收益率作出综合性的分析。提出信息技术投资对银行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总资产都具有正面效应的假设。在实证部分,通过展开十三家跨国商业银行自2001年至2012年的财务数据、结合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指标、世界GDP增长率等市场数据,就信息技术投资与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等效益指标的关系及其时滞效果,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信息技术投资对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进行投资的第二年,正向影响的作用最为明显。但信息技术投资与股本收益率则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关系。最后,本篇提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的借鉴意义。总体而言,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银行效益,但在投资时,应注重投资结构如硬件、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的投资配比,加强相关互补因素的管理和改进,建设先进团队和企业文化,增强银行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