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眼内压的控制对手术安全性及视觉效果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ydal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临床观察术中稳定的眼内压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及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C-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其中穿孔伤性白内障Ⅰ期行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无晶体眼24例(24眼),挫伤性白内障Ⅰ期行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周边视网膜光凝+玻璃体腔注气术后的无晶体眼患者17例(17眼),挫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脱位行晶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者10例(10眼),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脱位及瞳孔夹持需行IOL取出+前段玻璃体切除+PC-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9例(9眼)。入选标准:角膜瘢痕位于周边部,诊断性主觉验光视力≥0.3,术前检查或术中发现后囊缺损的范围≥270°,悬韧带离断的范围≥180°,术前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正常,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房角大部分开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000/mm2。排除标准:角膜伤口及瘢痕位于瞳孔区;角膜伤口较大,愈合后瘢痕明显,严重影响视力者;青光眼;葡萄膜炎;术前存在玻璃体积血,眼内异物或眼内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视神经挫伤等严重影响视力恢复的病例。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0眼)术中经睫状体平坦部安置眼内BSS液灌注通道控制眼内压,对照组30例(30眼)应用粘弹剂及BSS液维持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眼球形态。所有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完成,手术过程顺利,60例60眼全部成功植入PC-IOL。术后分别于3个月及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于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如术后角膜散光、人工晶状体偏心倾斜、人工晶状体襻的位置、眼内出血及术后的葡萄膜炎反应等。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研究对象时间上对比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均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与Kruskal-WallisH检验,同时对可能有相关性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均以p<0.05为统计学标准。   结果:   1.术后视力: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BCVA较术前BCVA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UCVA为0.54±0.09,BCVA为0.71±0.20,而术后6个月的UCVA为O.65±0.15,BCVA为0.85±0.16,同一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UCVA及BCVA分别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眼内压: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眼内压为(16.31±3.24)mmHg,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76±6.60)%,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术后角膜散光: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1.92±0.35)D及(1.79±0.67)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个月及6个月之间对比,差异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5.术后人工晶状体偏心量及倾斜度: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IOL偏心量为(0.39±0.06)mm,IOL倾斜度(3.51±0.7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术后人工晶状体襻的位置:术后6个月UBM观察到观察组有80.00%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均位于睫状沟内,而对照组只有53.33%双襻均位于睫状沟内,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少,发生眼内出血1例、葡萄膜炎反应2例、一过性高眼压2例、术后低眼压3例、黄斑囊样水肿3例,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的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对比其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杂的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中经平坦部置眼内灌注通道来控制眼压的正常稳定,有利于手术的操作,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必不可少的术中辅助治疗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与前后循环、TOAST病因分型、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恢复及病程中是否发生感染之间的比较,探讨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检测Bmi-1蛋白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表达,探讨Bmi-1在大肠侧向发育肿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