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以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刺扳机点对CNLBP患者功能活动及步态的影响,为针刺扳机点对CNLBP患者的康复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招募54名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扳机点组、传统针刺组与等待治疗组,每组各18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一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步态评估。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结果: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病程、支撑优势侧、疼痛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ODI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球形检验和协方差矩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Greenhouse-Geisser)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四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后检验提示,针刺扳机点组小于等待治疗组(P<0.05);一个月随访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VAS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球形检验和协方差矩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形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干预四周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后检验提示,针刺扳机点组、传统针刺组均小于等待治疗组(P<0.05);一个月随访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4.步态时空参数: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5.步态运动学参数: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右踝关节三个平面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后检验提示,针刺扳机点组与传统针刺组相比,右踝关节矢状面ROM、水平面RO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针刺组与等待治疗组相比,右踝关节矢状面ROM、额状面RO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步态动力学参数:方差分析显示,三组右髋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双膝关节水平面峰力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后检验提示,针刺扳机点组与等待治疗组相比,右髋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针刺组与等待治疗组相比,右髋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双膝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步态参数与VAS、OD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步态参数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VAS、ODI全部呈低度相关(|r|<0.4),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扳机点治疗可显著缓解CNLBP患者的疼痛,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和等待治疗。2.针刺扳机点治疗可显著改善CNLBP患者的功能障碍,其效果优于等待治疗。3.针刺扳机点治疗CNLBP患者的远期疗效不显著。4.针刺扳机点对CNLBP患者的右髋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5.传统针刺治疗对C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缓解和改善作用。6.传统针刺治疗对CNLBP患者的右踝关节三个平面ROM、双膝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右髋关节水平面峰力矩可能存在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