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须溪词》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y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辰翁是整个宋代词作数量仅次于辛弃疾的词人,而且他的作品不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比较突出的,在宋末元初的词坛上,本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刘辰翁生平、思想、艺术成就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与其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相比仍远远不够,本论文拟分三个部分对刘辰翁的《须溪词》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一、刘辰翁本是忠贞节义之士,又生当弱宋末造,亲身经历了金瓯破碎,国家覆亡的惨痛巨变,时代因素在他的《须溪词》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章通过对其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分析其词的思想成因,并对其出生日期进行考辨。 二、须溪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大部分作于宋亡后的词作都饱含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前人论述较多的大多数是那些直接抒写爱国思想的作品,而对数量众多的节令词、唱和词、寿词等则研究不多,第二章主要论述《须溪词》各类题材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第三章研究刘词的艺术风格。历来的评论者皆肯定刘辰翁为辛派或苏辛派词人,本章分析刘辰翁继承和发展辛弃疾词风的原因、方法,并对两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刘辰翁除了学习辛弃疾,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特别是他的一些小令,吸收了晚唐绝句的风格,轻灵婉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他文献
在西方,从古希腊起,眼睛就被看成是五官中与人类的认知能力联系最为紧密的器官。柏拉图在“洞穴喻”中,对肉眼与心眼、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划分,使心灵之眼成为通达理念世界的唯
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范畴界定为三个层面,即思维之象、媒介(材料)之象和具体艺术实践之象。由此,传统命题“立象以尽意”中的“立象”也相应地包含三个层面:立思维之象
心率与寿命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心脏的最后一跳便结束了人生的旅程。因此,专家一再提醒人们:过快的心脏搏动,是生命过早终结的信号,应该珍惜每次心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动物界,有的何以长命百岁,有的缘何“昙花一现”?一位就此课题研究了20余年的学者曾提出一个简单得令人惊讶的答案:八亿次心跳是动物生命的极限。也就是说,心率快的寿命短,心率慢的寿命长。  被称为动物界“寿星”的大龟,心率最慢时每
徐訏的新诗创作实绩是中国现代新诗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进入全面总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开垦徐訏新诗研究这块近乎荒疏的土地。本文基于对徐訏全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