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短杠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通过特异性手法技术操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试验,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探索特异性手法对比非特异性手法的优势,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为技术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非特异性长杠杆手法组和特异性短杠杆手法组,每组各30例。对于两组中急性期患者采用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5~7d后停止用药,如在输液治疗期间患者疼痛无法忍受可口服(芬必得胶囊)以缓解患者疼痛,并监测日常电解质以防出现低血钾危象。待患者度过急性期,疼痛缓解后采用中医特异性手法进行治疗。对于两组中慢性期患者,直接采用中医特异性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和ODI量表评分对两组受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和患者自我量化功能障碍进行疗效评价,评价中医特异性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4周疗程结束后,特异性长杠杆手法组30例患者中,终止1例,脱落1例,合格率为95.55%。特异性短杠杆手法组中终止1例,脱落2例,合格率为93.33%。长杠杆手法组和短杠杆手法组治疗前VAS评分3.50±0.73和3.57±0.63,改善为治疗后的1.40±0.56和0.97±0.61,疼痛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且短杠杆手法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长杠杆手法组低,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由治疗前的30.53±3.95和30.63±4.81降低至治疗后的18.90±3.56和14.67±2.84,经统计分析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及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课题所研究的55例临床试验在进行的手法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本实验所用长杠杆手法和短杠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疗效,患者的疼痛情况,关节功能情况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短杠杆手法相对于长杠杆手法,针对性更强,临床疗效更好,患者疼痛改善明显,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的优点,适合进行临床推广。3.本试验研究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特异性手法的规范化操作的研究及为中医教学提供资料支持,对此项技术的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奠定研究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