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时间注视某个汉字时,你会感觉原本熟悉的汉字变得不再熟悉,甚至会怀疑这个字是否是一个书写正确的字,郑昭明、吴淑杰(1994)首次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汉字“字形饱和”(Orthographic Satiation)或者“汉字解体”。但是,郑昭明及其同事(1994,2009)先后通过外显与内隐的范式证明了不同结构的汉字的“解体”速度不同,却未能直接证明汉字饱和现象的发生阶段位于字形加工阶段(orthographic level)。本文采用快速重复启动范式(speeded repetition priming paradigm)与类别匹配任务(category matching task)直接去探究汉字饱和现象是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还是发生其他阶段,比如字形到语义的联接阶段(associative level)或者语义加工阶段(semantic level);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已成功地对英语中对应的现象——语义饱和(Semantic Satiation)——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语义饱和”现象实际上发生在字形与语义的联接过程中。本文共包括三个实验,共选用11个单字类别词,每个类别选用20个双字个例词,每个block包含20个trial。同时本文采用2×2×3的三因素实验设计,三个因素分别是重复性(重复与非重复)、匹配性(匹配与不匹配)与位置(前三、中三与后三)。对于位置这一因素,是将每个block中的20个trial按重复性分为重复与非重复两类,每类10个trial;由于两类中的第一个trial不存在重复的概念,所以去掉不参与统计,然后分别将剩下的9个trial分为前三、中三与后三3种位置。本文主要考察重复性与位置的二因素交互作用,即相较于非重复条件,重复条件是否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比如后三与前三相比)出现反应时上升的情况;如果重复性与位置存在交互作用,即说明发生了汉字饱和现象。实验1给被试呈现类似“市——广州”这样的配对,让被试判断呈现的个例词是否属于呈现的类别词;实验1同时涉及到了字形加工阶段、字形到语义的联接阶段与语义加工阶段,旨在触发汉字饱和现象。实验2给被试呈现类似“市——市”这样的配对,让被试判断呈现的两个字字形是否相同;实验2只涉及到字形加工阶段,被试的任务不涉及语义加工,旨在考察汉字饱和现象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的可能性。实验3给被试呈现类似“北京——广州”这样的配对,让被试判断呈现的两个个例词是否属于同一类别;实验3并不呈现相关的类别词的字形,只涉及到语义加工阶段,旨在考察汉字饱和现象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的可能性。实验1发现了汉字饱和现象,即汉字饱和现象可能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字形到语义的联接阶段与语义加工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实验2没有发现汉字饱和现象,即排除了该现象发生在字形加工阶段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不支持郑昭明及其同事的观点。实验3也没有发现汉字饱和现象,即也排除了该现象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的可能性。综合三个实验的结果,本文发现汉字饱和现象发生在字形到语义的联接阶段;同时与英语中“语义饱和”现象研究的最新结论相一致,说明中文与英语中两种对应的饱和现象都发生在字形到语义的联接过程中,并非如郑昭明(1994)所言两者存在文字间的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