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奥克托今(HMX)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猛炸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中,其高感度特性所导致的低安全性一直是含能材料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它的结构特征、性质表现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方式。本文以奥克托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第一性原理(DFT)方法研究HMX不同晶型及HMX/LLM-105共晶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并围绕共晶的形成机制展开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压力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克托今(HMX)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猛炸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中,其高感度特性所导致的低安全性一直是含能材料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它的结构特征、性质表现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方式。本文以奥克托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第一性原理(DFT)方法研究HMX不同晶型及HMX/LLM-105共晶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并围绕共晶的形成机制展开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压力和温度下HMX感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变化,以充分认识HMX不同晶型对外部刺激的响应规律;通过晶体形貌和界面行为探究,揭示HMX/LLM-105共晶体系的形成机制。以期全面认识HMX,探索降低HMX感度的有效途径,提升HMX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奥克托今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拓展其应用范围。通过系列模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在GGA/PBE的水平上对δ-HMX在静水压强为0GPa~12GPa作用下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特征的演化行为进行了模拟计算。发现随着压强的缓慢增加,δ-HMX晶体的密度ρ随之增大,这表明压缩有助于提高其爆轰能量;δ-HMX不同方向压缩系数不同,在压致成型时晶体沿a、b轴的方向更容易压缩;且根据静水压强下能带展宽增加和带隙变窄的电子特征,得出压强增加时δ-HMX的感度和稳定性均在下降。2、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COMPASS力场,对比研究了β-HMX、α-HMX和β/α-HMX-2:1三种模型的引发键键长、内聚能密度、力学参数等随温度升高(248-398 K)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升高,HMX的稳定性降低,感度升高;混合体系的综合性能明显不如单质炸药晶体好,且温度高于373K时,其力学性能会进一步劣化。3、根据附着能模型模拟了真空中HMX和LLM-105的生长形貌,表现为HMX有5个主要生长晶面,分别是(011)、(11-1)、(020)、(100)、(10-2),LLM-105有6个主要生长晶面,分别是(011)、(020)、(110)、(10-1)、(11-1)、(101)。据此,构建6种HMX/LLM-105界面结构模型,分别对其执行DFT和NPT-MD模拟,计算结果表明:HMX晶体表面与LLM-105表面的相互作用强度顺序如下:(11-1)/(110)>(011)/(110)>(11-1)/(020)>(11-1)/(011)>(011)/(011)>(011)/(020),除了(011)/(020)界面(Ⅱ)外,所有界面结构均存在较强的氢键和vd W相互作用,界面内的氢键相互作用主要来源于HMX的O和LLM-105的H,且(11-1)/(110)界面(Ⅵ)中的非键相互作用最强;此外,HMX(11-1)晶面与LLM-105(110)晶面的界面处静电势具有突出的周期性,此模型中相互作用最强,界面绞结程度最高,此界面是HMX/LLM-105共晶形成的关键因素。(11-1)/(110)形成的HMX/LLM-105共晶力学性能更优异。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模拟方法,探索HMX基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对HMX不同晶型的认识,给出了HMX/LLM-105的一种共晶机制,可为合成奥克托今的共晶炸药和拓展HMX的使用范围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桥梁的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拥有较大的桥梁数目,钢桥作为桥梁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车辆与风荷载等反复作用下,极易产生疲劳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桥梁结构在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安全运营,又要使得养护成本最低,应进行钢桥的检测与维护优化研究。本文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功能,结合断裂力学的相关知识,使用Ge NIe软件建立完成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钢桥疲劳裂纹扩展模型,运用模型的推理预测功能,预测疲
随着城市的人地争夺矛盾加剧,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地上建筑密度日益饱和。土地资源的紧迫形势加快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城市空间的发展由地上向地下转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推动地下空间的发展。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空间纵深的拓展也成为趋势。然而由于超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开挖深度大,平面构成复杂,功能用途多样以及地下
近年来,世界各地高山峡谷地带、风景区涌现出一些供行人观光旅游的人行悬索桥,本文中重庆城口县人行景观桥就是一种大跨度无塔非对称式的人行悬索桥,因其跨越能力强、自重轻、锚固方便、外形美观,故而采用这种新颖的桥型。目前,国内外对这类型人行悬索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风稳定性、人致振动以及人桥舒适性方面,在抗震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基于此,本文以主跨382m的重庆城口县人行景观桥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度无塔非对称
裂隙岩体中围岩和地下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隧道开挖建设后,隧洞本身形成新的排水通道,地下水大量涌出,原有的渗流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形成了突涌水灾害。突涌水灾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和隧道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都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出于安全性、经济性以及环保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隧道地下水排放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裂隙岩体的渗流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此来对隧道的突涌水
半刚性基层是我国公路最常使用的结构形式,其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稳定类、石灰稳定类、石灰工业废渣类以及综合稳定类。但由于材料耗费巨大,使得发展经济的同时,产生了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电解锰渣由于其活性低,导致对它的应用较少,这也直接导致电解锰渣的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本文通过对比未处理电解锰渣和经处理电解锰渣,对锰渣取代部
沥青路面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和车辆荷载作用易出现裂缝、坑槽等病害,冷补料作为一种冷施工材料,在日常养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乳化沥青冷补料强度低、粘结性能差,导致路面在修补后短时间易内出现二次损坏。鉴于此,本文针对乳化沥青冷补料的部分缺陷,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进行改性,研究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冷补料的稳定度、路用性能和抗剥落性能,旨在制备出一种性能优良的路面修复材料。首先,选用一种环氧多胺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桥梁技术的进步,大跨度的缆索承重体系桥梁被广泛建造。这些桥梁不仅可以缓解日益加重的交通量的需要,而且结构美观,深受设计人员的青睐;而桥梁索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受力构件,其受力情况直接影响桥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也是我们评估桥梁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对于未安装拉索压力传感器的拉索,大都采用频率法进行索力识别。频率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在拉索索力识别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索力
材料的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的关键参数,如何准确地获取材料模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将沥青混合料视作线黏弹性材料的假设忽略了其材料非线性特性,致使沥青混合料的模量取值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表征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从而获取准确的材料模量,通过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材料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三轴围压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隧道建设数量日益增多。根据对已建成通车公路隧道的运营现状调查发现,公路隧道照明普遍存在运营费用高、隧道照明设备配得起、用不起现象,从而使得公路隧道照明安全与能耗矛盾日益严重。为节约电费开支,减少运营成本,一些节能化方法和技术逐步应用于隧道照明。由于隧道照明安全、节能、舒适与隧道内的照明质量密切相关,在目前层出不穷的照明新技术应用前提下,隧道照明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提高以及如
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离散型强、稳定性差、受力方式特殊,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过程是典型的非连续介质问题。砂卵石地层施工中更易出现坍塌事故,目前对于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对其失稳机制的研究多参考砂土地层破坏机理,研究仍需深入。本文以成都地铁十七号线某区间盾构工程为工程背景,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开挖面破坏机理,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