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超越语法”是在美国霍尔·爱德华所著《超越文化》的启发下基于对自身翻译实践的体会所写的一篇论文。虽然目前翻译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从此方面展开论述的却很少见,因而本文立意具有一定挑战性。语法(指传统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在指导语言习得与实践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语法造诣直接影响其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因而在英汉翻译教学和学习中,语法分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加上许多介绍翻译方法技巧的书都立足于语法分析,这在无形之中给初学者造成一个错觉:翻译是以语法为纲的。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往往受语法结构的约束,致使译文生硬甚至于晦涩难懂。论文首先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从而奠定了超越语法的理论根据,为全文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无一不包含超越语法的思想。反过来说,正是由于翻译家们具有超越语法的勇气,才有了我们今日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灿烂成果。因而,在从事翻译工作的初始,树立超越语法这一正确的翻译观至关重要。然而超越语法是一个很大范畴,译者应如何把握?根据社会符号学的观点,翻译即译意,同时也是文化的交流。而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和信息的流失则是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因而在第三章作者运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观点指出培养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必须注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增强文化意识。并运用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的思想和立体三维思想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社会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译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翻译是一个立体的三维过程,即语法,逻辑和文化。语法和逻辑好比是翻译的硬件,而文化则如软件。因而在解读原文时,译者要像间谍一样细心体察原文作者的意图,在翻译时要象带着镣铐跳舞的演员,既要受原文意义的制约,又要具有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译者必须具有哥伦布的探索精神。第四章针对不同文体的翻译进行了例证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翻译版本,进一步揭示了超越语法的必要性,从而加深读者对翻译本质以及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认识。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而翻译中的最大困难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必须首先树立超越语法的翻译观,认真领会前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精髓,重视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