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都城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最能体现出当时的规划思想和技术。城市选址和营建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历代古都中不仅有壮丽恢弘的宫殿也有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古都长安、杭州、北京就是最好的代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中,积累了许多处理城市营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起初是被动的适应,后来变为巧妙的利用,城市与自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通过对中国古都自然适应性研究,了解古代城市建设的根本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经验和技术的继承。 本文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选择各具特色的中原古都长安、南方古都杭州、北方都城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地形、河流水系、气候三方面的单要素分析,探求三座古都在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肌理脉络和技术问题方面的城市建设经验和规划思想。中国古代都城对地形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古代城市的选址注重宏观地理形势的优越性,城市空间布局和肌理脉络受到微观地理特征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城市对地形的利用是取长补短,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更有主动的改造利用,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出了古代的生态智慧。中国的古都几乎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河流水系满足了城市内对水的各种需求:基本的饮水、排污、园林美化、运输、防御等,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城市与河流水系有着密不可分。每个古都中都有大量的水利设施建设来支持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防洪也是都城建设的大事件,中国古代都城的河流水系适应性中城市处于积极的地位,主动的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水文化也对城市建设有深远的影响,使城市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到文化层面。古都的气候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建筑体系、基地的控制和构造处理等方面。城市选址在具有良好山水格局保护之下的区域小气候内,重视城市绿化系统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还有一些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细节之中,气候对建筑的影响最为明显,从中以小见大,形成了气候差异性的城市景观和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的研究,探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见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地适宜的建设方法,对立统一的整体思维和持续发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