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自然适应性研究——以古都长安、杭州、北京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都城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最能体现出当时的规划思想和技术。城市选址和营建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历代古都中不仅有壮丽恢弘的宫殿也有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古都长安、杭州、北京就是最好的代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中,积累了许多处理城市营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起初是被动的适应,后来变为巧妙的利用,城市与自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通过对中国古都自然适应性研究,了解古代城市建设的根本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经验和技术的继承。  本文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选择各具特色的中原古都长安、南方古都杭州、北方都城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地形、河流水系、气候三方面的单要素分析,探求三座古都在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肌理脉络和技术问题方面的城市建设经验和规划思想。中国古代都城对地形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古代城市的选址注重宏观地理形势的优越性,城市空间布局和肌理脉络受到微观地理特征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城市对地形的利用是取长补短,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更有主动的改造利用,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出了古代的生态智慧。中国的古都几乎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河流水系满足了城市内对水的各种需求:基本的饮水、排污、园林美化、运输、防御等,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城市与河流水系有着密不可分。每个古都中都有大量的水利设施建设来支持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防洪也是都城建设的大事件,中国古代都城的河流水系适应性中城市处于积极的地位,主动的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水文化也对城市建设有深远的影响,使城市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到文化层面。古都的气候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建筑体系、基地的控制和构造处理等方面。城市选址在具有良好山水格局保护之下的区域小气候内,重视城市绿化系统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还有一些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细节之中,气候对建筑的影响最为明显,从中以小见大,形成了气候差异性的城市景观和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的研究,探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见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地适宜的建设方法,对立统一的整体思维和持续发展的思想。
其他文献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变革,城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城郊乡村转型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产物,其中有一部分乡村表现出从传统农业向休闲旅游服务的转型
学位
我国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开始至今,在开发、保护、更新过程中出现了各个层次的问题,由最开始单纯的保护策略研究发展到动态保护研究和现今的整体聚落保护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争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楼的建设愈加备受关注。科学研究作为教学科研楼中的主要行为,越来越需要依靠团队的合作。以往个人的研究模式已经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物质资料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中村改
学位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世界社会经济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大量城市工业废弃用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些废弃地中有许多因为曾为该座城
地坑窑院建筑是从黄土塬上的穴居演变而来的特殊建筑类型,具有冬暖夏凉,建造成本低等优点。由于柏社村地坑窑院建筑历史久远,年久失修,具有采光不良、通风不畅等缺点,随着经
近年来,在科教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大多省份都在规划建设新大学校园,以成都为例,新建高校校区就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