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D-CISS序列在内耳成像中的应用,建立内耳系统各主要结构的MRI测量正常值。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共120耳分别进行不同有效扫描层厚的3D-CISS序列颞骨容积扫描。原始图像行最大强度投影重建(MIP)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正常内耳及内听道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并进行测量。显示评分及测量值进行组间及不同处理方法间的显著性检验。结果:3D-CISS序列结合MIP及MPR重建对内耳迷路及内听道内神经显示清晰。前半规管的最大径MIP值(5.327±0.412mm)与MPR值(4.483±0.379mm)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半规管的最大径MIP值(4.875±0.534mm)与MPR值(5.415±0.396mm)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的最大径MIP值(3.653±0.450mm)与MPR值(4.066+0.381mm)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半规管的管径MIP值(1.134±0.172mm)与MPR值(1.630±0.195mm)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半规管的管径MIP值(1.196±0.204mm)与MPR值(1.422±0.184mm)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管径、蜗底周管径、蜗底周外径在不同后处理方法见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水平半规管管径(1.308±0.214mm),蜗底周管径(1.463±0.109mm),蜗底周外径(6.638±0.375mm)。结论:3D-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的结构显示清晰;首次制定了国人内耳各主要结构MRI测量正常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