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正面临公共事业的建设高峰,政府债务情况日益严峻的问题。而实践证明,单纯凭借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棚户区改造项目与同类建设项目相比明显缺乏市场活力并极受约束,效率偏低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急需通过改变传统棚户区改造模式以探索适宜突破当前困境的新模式。而具有强大社会资本力量背景的PPP模式无疑不是有效突破当前棚户区改造困境的首选。一方面借由社会资本填补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资金漏洞,缓解政府压力,推进项目开展;另一方面依靠社会资本的技术、管理力量提升项目整体实力。但在实际应用中,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仍然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风险,包括政治环境变化、法律制度不完善、金融形势变动等,给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带来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棚户区改造现状及PPP模式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对项目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提出项目运行模式及流程。并基于棚户区改造PPP项目特征及优势,对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分析该问题的原因,为实践应对及规避奠定理论基础。然后本文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对棚户区改造PPP项目参与主体进行划分,确定收益分配的研究对象。通过结合研究对象特征及属性分析,探讨各方的利益诉求差异,从尽量满足利益诉求的角度综合考虑收益分配原则。并依据shapley值法构建关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上的初始分配模型。但由于shapley值法核心考察点为参与主体的贡献值,仅依据其边际效益进行收益划分,而忽略了其他对收益分配有影响的因素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平性并偏离实际。因此,为使收益分配方案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具合理性、严谨性,且符合实际情况,本文基于初始模型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建立了修正的分配模型,并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计算模型。最后,结合实际案对模型进行应用分析,基于计算结果证实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