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尤其是胶质瘤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物被用于人脑胶质瘤的评估和管理。例如MGMT启动子甲基化、P53基因突变、1p/19q杂合性缺失以及IDH突变等等。研究这些基因的状态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肿瘤耐药及恶性分化机制,进而也为胶质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MGMT(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6,用于编码DNA修复蛋白。它能通过不可逆地将鸟嘌呤O6位上的甲基转移到本身半胱氨酸残基上以确保修复受损的DNA,因此降低了烷化剂的细胞毒作用。但是一旦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就将导致MGMT蛋白表达减少,抑制细胞修复烷基化DNA的能力,从而烷化剂药物更有效地发挥细胞毒作用,使胶质瘤患者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延长远期生存率。P53家族在人体组织内环境的细胞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超过一半的肿瘤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或蛋白功能失活有关,P53蛋白抑制肿瘤生成的能力从根本上与它在细胞应答的作用相关。P53基因的转录调控有效地限制了肿瘤细胞在胚胎和成年组织中的生长,因此,它被称作“基因组的守护者”。虽然已有学者对MGMT和P53进行了诸多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蛋白表达方面,同时临床例数并不多,并且多见于国外报道。关于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病理级别关系方面的研究更为稀少,而且两者之间的确切相互关系以及与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也未确定,因此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P53基因突变在人脑胶质瘤中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方法:人脑胶质瘤标本132例,根据WHO规定的分级标准,Ⅱ级(Ⅰ~Ⅱ级)51例,Ⅲ级48例,Ⅳ级33例。采用MSP法(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HRM法(实时荧光定量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P53基因突变情况。经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然后综合剖析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P53基因突变在胶质瘤中的相互关系及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结果:①在132例胶质瘤标本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65.15%,Ⅱ级(Ⅰ~Ⅱ级)、Ⅲ级、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94%、70.83%、75.76%。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级别胶质瘤间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9);发病年龄>50岁和≤50岁患者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4.41%和65.7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1.000);男性和女性患者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6.18%和64.06%,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0.943)。②P53基因突变的阳性率为15.91%(21/132),Ⅱ级(Ⅰ~Ⅱ级)、Ⅲ级、Ⅳ级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8%、14.58%、33.33%。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级别胶质瘤间P53基因突变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04),且随肿瘤的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大;发病年龄>50岁和≤50岁患者中P53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15.25%和16.4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1.000);男性和女性患者中P53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17.65%和14.06%,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0.745)。③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P53基因突变经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但不显著(r=0.231,P=0.008)。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32例新诊断的人脑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但不显著;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患者的病理级别无关而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会随肿瘤的病理级别增高而增大,两者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这一结论不仅为推测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分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对优化胶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