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显著提高。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经济利益的不良驱动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价值的忽视等诸多原因,使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生态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的复合型污染,并因此对农村生产和生活而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这些已经威胁到了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村的生产活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紧密相关。因此,系统而精确地把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特征,是有效改善、控制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客观基础和前提,这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实现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因此,本研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文献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与归纳分析等方法,以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叶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与存在的原因和能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随着全省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逐年增加,叶县属于河南省典型农业县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集中体现在水土环境进一步改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显著治理;植被覆盖面积情况由过去的减少态势逐渐转为如今的逐年增加趋势;耕地情况也由于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得耕地占用速度趋缓。但是,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环保能力建设仍需提高,相关的配套激励以及生态补偿机制措施也需不断创新。 (2)在分析叶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从农业产业体系、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明等角度入手,提出进一步推进叶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13条对策建议。 (3)通过对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的学习和借鉴,针对叶县农村环境管理的难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本文对进一步推进叶县生态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从行政、法律、组织、管理、资金等层次提出了推进叶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良性发展的保障措施。 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新农村的生态环境管理策略,有利于建设具有现代特征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破解,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层面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