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崛起和广泛更新,中国进入全民网络新时代。随后信息化、数字化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Web2.0技术在传播领域、通讯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信息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单一由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由此自媒体这一多元技术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自媒体的主体平民化、平台开放化以及其他技术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便利,为其搭建起了一条“政府—公民”互动沟通的新渠道,扩大了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等方面的政治参与,延伸了国家和社会互动沟通的范围,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推进环境民主理念和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方面均已达成共识。2015年2月,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纪录片在人民网以及各大视频网站推出当天,就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引发“刷屏”效应,这一现象反映出自媒体在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过程中快速有效特征的同时,也更凸显出其在国家推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充分参与到环境监督的过程中,培养公民权利意识,提升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进而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有力贡献。本文通过跨学科研究,将传播学和行政管理学巧妙融合,借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特征为立足点,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为例,引出对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评价分析,指出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发展方向。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第1章,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2章,从基础概念辨析入手,对自媒体、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分别做出解释,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公民参与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政府规制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第3章,从自媒体时代背景出发,对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了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然后总结出当前我国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优点,主要是直接性、平等性、便捷性、议题全、泛组织化;最后相应地列出其局限性,主要是非理性参与、“群体极化”倾向、数字鸿沟、无效和虚假信息泛滥、泛娱乐化。第4章,以《穹项之下》为例,从参与的广度、效度与限度三个角度对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进行评价分析。参与的广度从公众参与主体和机制分析;参与的效度从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利益表达的实现程度分析;参与的限度从民意的情绪化表达违背公众参与的科学性、“意见领袖”的误导影响公众参与的民主性两方面分析。第5章,从技术层面、政府层面、公民层面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列举了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存在的现实困境。技术层面包括参与过程无序、话语权不平等;政府层面包括政府官员的抵触心理仍客观存在、政府官员的执网能力差、自媒体参政的制度与运行机制乏力;公民层面包括公民的自媒体参政意识有待增强、公民的自媒体媒介素养有待提高、公民的自媒体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第6章,从技术层面、政府层面、公民层面三个角度提出了对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发展对策。技术层面包括规范参与过程、减小公民信息获取不平等;政府层面包括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执网能力、加强制度与机制建设;公民层面包括增强公民的自媒体参政意识、提高公民的自媒体媒介素养、强化公民的自媒体道德自律。第7章,对全文给出一个结论。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促进了公民环境监督意识的觉醒,扩大了公民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公众利用自媒体参与环境监督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自媒体、政府、公民三个层面如何利用这一新兴平台实现环境监督的科学化、有序化,从而引导和培育理性、健康的自媒体环境监督,对促进我国民主政治进步、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