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台风风效应及风洞试验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高层/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基频低、柔度大等特点,因此对风荷载十分敏感,抗风设计是其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所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强/台风作用下高层/超高层建筑风效应一直是结构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对发展和完善结构风工程理论以及指导超高层建筑等高耸复杂风敏感结构的抗风设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本文综合采用现场实测和风洞试验两类基本方法,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特征及风致响应特性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中高幅振动情况下高耸建筑模态参数随振幅变化特征及大量级范围内雷诺数(Re)效应对弧形截面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影响等业内现有研究依然薄弱的几个问题。首先在珠海市这一台风频发区域选取本市最高建筑珠海中心(330米)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涵盖结构加速度/速度响应以及建筑表面风压同步实测功能的超高层建筑台风风效应实测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及激光雷达风廓线仪对2021年台风“查帕卡”影响华南地区期间建筑风效应特征进行同步监测及实测分析。研究了该建筑上空风场的平均风速、平均风向、阵风因子及湍流强度等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建筑56F幕墙各中心和角部位置处各测点风压时程变化、各测点的非高斯特性、特定来流方向的脉动风压谱和各测点处的风压相关性等;同时也分析了该建筑的结构动力响应特征,包括其加速度随风速的变化规律、模态频率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各阶模态占比及模态参数的幅值依赖性等。结果表明:建筑角部的极值负压大于相邻中心位置处的极值正压和负压,并且负压的概率分布显示出明显的非高斯特征,而正风压似乎遵循正态分布。在建筑物的两个侧面出现了漩涡交替脱落的现象。模态频率的功率谱结果与有限元结果两者吻合较好,第一阶平动模态占据着整个响应的主导部分。固有频率随响应幅值的增加而减小,显示出明显的依赖性,而阻尼比随响应随幅值的增加而波动。其次,本文基于超强台风“山竹”和强台风“烟花”作用下5栋超高层建筑的实测响应数据,对超高层建筑的前两阶基本模式的频率和阻尼比在涵盖大振幅(测点振动幅度最高达20gal)范围内随结构振动幅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RDT与BSDA方法识别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建筑结构的频率会随着振幅增加先降低而后保持不变的趋势,阻尼比会随着振幅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带有阻尼器的建筑的阻尼比波动范围相对较大。各建筑的“临界针尖漂移比”都在10-4-10-5范围内,这符合田村教授之前的研究结论;并且对比各规范发现各建筑的频率与田村教授提出的预测模型最为吻合,阻尼比与PEER/ATC-72-1规范中的预测模型最为符合,但存在一定的波动。最后,本文综合采用现场实测及风洞试验手段,对具有弧形截面形状的330米的珠海中心大厦进行风效应研究,重点考察雷诺数的变化对该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特征造成的影响。分析了雷诺数从5.0e4到3.8e7变化范围内斯托罗哈数(St)的依赖性、风压、基底力和风致响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斯托罗哈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建筑物上部背风侧平均风压显著下降,而平均阻力和脉动升力适度增加,并且顺风向和横风向的风致响应略有增加。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雷诺数超过1.5e5时的风洞试验结果与现场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在雷诺数较大的情况下,分离点周围的脉动压力明显更强,这反映了分离现象对雷诺数和建筑横截面几何细节的敏感性。综上所述,本硕士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给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的评估带来了可借鉴的依据,对指导超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工程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高层结构形式多样,通常以建筑群形式聚集,这导致灾后开展安全、高效的检测十分困难,且现有针对灾后高层结构的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提出高层结构有限元数字模型,并以El Centro地震后的高层结构检测为例,在数字环境中制定飞行方案,利用无人机对高层结构震后损伤进行检测,并将该检测方案运用于现实高层结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下:(1)首先建立目标高层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与弹
学位
学位
学位
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 fiber Reinforced Cement,简称GRC)自问世以来,就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土木、市政、水利和园林等领域快速应用。GRC外墙按围护结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抗裂性能、刚度、稳定性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GRC构件平面板在设计过程中内部或表面有微裂缝缺陷,在自重、风荷载等组合荷载作用下沿裂缝发生开裂破坏,因此研究GRC的断裂性能很有必要。本文从断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现象,长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应对地震灾害,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消能减震,即通过对结构附加消能减震装置,用消能装置与结构共同抵御地震作用,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摩擦阻尼器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耗能能力大而被广泛地用于消能减震领域。但是,常用的普通摩擦阻尼器在小震作用下耗能不充分,难以达到预期抗震目标。为更好的发挥摩擦阻尼器作用,确保结构在小震作用下也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重金属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日益备受关注。采矿选冶、有色金属加工等重点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仍是我国生态环保领域需长期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铊(thallium,Tl)是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近年我国多省持续爆发饮用水源Tl污染事件,造成极大的环境隐患。铊有一价和三价两种常见价态,其中一价铊(Tl(I))是废水中铊的主要赋存形态。相较于铁、铝氧化物等相关矿物胶体,
风灾属于常见自然灾害。对于轻质高柔的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是其抗风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峰值风压是超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风荷载的取值依据,也关系到风致响应的准确估算。针对我国建筑规范中超高层建筑模型几何外形单一缺陷,本论文对具有大高宽比(9:1)特性的楔形系列模型和退台系列模型,在风洞试验室进行同步测压试验。通过模型分析结构表面的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提出建筑表面高斯区域与非高斯区域的划分标准。采用五种估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架构,它作为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是建筑废弃物治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产业链的发展较为缓慢,大量的建筑废弃物未得到合理的利用,严重阻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俨然迫在眉睫。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首
近年来,为实现低碳、绿色建筑的要求,木结构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现代木结构中梁柱式结构为常见的结构体系,而在这种梁柱式结构中,钢填板-螺栓连接方式往往是第一选择。但大量研究发现,钢填板-螺栓连接节点因加工精度问题容易产生较低的刚度,且由于木材具有吸湿性能,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当温度、湿度等发生改变时,容易产生裂缝,裂缝的出现会影响节点的力学性能。而我国又处于地震频发的地带,裂缝的存在同样也会对节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