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使得苗族的音乐文化呈现不同的地域特色。而在一贯的概念中,研究苗族音乐是很困难的。因为苗族有七百多万人口,又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关系、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其“小聚居、大分散”又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苗族同胞,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从生活空间。每个村寨就算歌类相同,如山歌、情歌、酒歌、祭祀歌、古歌、鬼师歌,每个村寨的旋律音调也不相同。所以,在研究苗族的音乐文化时,只有不断的再时间上持续,空间上拓展,就是不断在“点”上深入,在“面”上拓展,最终才能获得对一个民族音乐文化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黔东南自治州有很多村寨已经把音乐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吸引经济发展的旅游项目,许多村寨也被政府开发成旅游村。但是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剑河县与台江县交界——巫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所以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寨。虽然在典型的农耕社会里,苗族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十分兴盛,民歌也有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但是随着价值观念的变迁,青年们纷纷外出读书、工作,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解体,民歌逐渐衰落下来。但是随着人们的保护传统文化意识增强,民歌在21世纪之后才逐渐复苏与兴起,由于政府的政策参与,原有的民歌演唱也随之受到了改变,变迁现状己由过去在村寨中的唱歌转变为多种演唱方式并存,而多种演唱方式的并存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民歌和民歌手演唱各个方面的变迁。而文化的变迁是怎样改变的,不仅有政治的原因、还有经济的原因,文化自身的原因。本文通过考察与研究,以巫溜村为个案,对民歌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民歌当代的变迁进行详尽的阐述,最后对民歌文化面对方式这样的变迁现状应当如何应对,提出相应的建议。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的田野工作田野点的选择原因、并讨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范围与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巫溜的历史与地理、信仰与生活,其次,从巫溜当地民歌现状入手,考察巫溜现存民歌曲调,并探讨民歌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章:对其民歌曲调音乐形态进行剖析。根据笔者田野工作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对音乐的音阶调式、核心音调、曲式结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是对以往苗族民歌曲调的补充。第三章:总结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演唱变迁的不同之处,以剑河县仰阿莎文化节民歌大赛为例,细致的观察与访谈,民歌与民歌手各个方面的变化。第四章:变迁原因分析。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