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促使全球城市化进程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与变化;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创伤的褪去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城市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科技发展引发的人口大爆炸直接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以平面形式向四周扩张,并以立体形式向上生长。从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来看,人们对新空间的创造大于对低利用率空间的探索与改造,而在二维平面上的发散式扩张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与破坏,城市的向上生长也面临着建造技术与灾害控制手段的限制。同时,人们对城市扩张、环境恶化的担心使得城市内部低利用率空间与废弃空间得到了关注,而防空洞人防设施正是该类空间中规模较大的一种。尤其对于重庆这类山地城市,由于历史的遗存以及当代人防的需求等原因,其防空洞所占地下空间比例远大于其它类型城市。此外,山地城市防空洞多数开凿于山体使其具有不同于其它形式防空洞的独特性质,首先,入口空间所处的山体界面具有多种改造与拓展形式;其次,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交流便利、联系紧密,有利于多义性功能改造;再次,群体防空洞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空间联系,使其成为防空洞综合体;最后,在资源匮乏的当代社会,充分利用地下覆土空间的地源能量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因此,在众多的因素促使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将防空洞空间作为重点进行针对性改造设计。文章从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因素着手,引出对城市地下空间、类地下空间以及遗忘与废弃空间的思考,从而引发对防空洞人防设施这样大规模低利用率空间价值本质的探索。基于对国内外多个人防设施的研究分析,结合相关人防改造与地下空间利用的理论,以山地城市的防空洞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传统防空洞人防设施的改造利用研究,提出防空洞单一空间的多义化改造,探讨其空间多义性改造利用的价值以及手段。按明度与空间的关系,以人对防空洞空间三个不同进深的熟悉程度进行防空洞的空间划分,将其分为白空间(外部空间)、灰空间(入口空间)、黑空间(内部空间)。目的是针对防空洞的不同认知空间、多义化地域属性、多义性组合形式、拓展方式、模仿等多义性更新改造,提出具体的改造策略与方式,使山地城市大量保留的防空洞人防设施空间突破原始单一性功能与形式,为城市空间的拓展与遗忘空间的记忆重拾做出更广泛的思考与贡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拓展局限性以及防空洞人防设施发展前景进行简单阐述,将低利用率的防空洞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明确文章研究的缘起、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后文进行研究理论的整理与方法框架的梳理。第二章,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地下空间及防空洞的改造利用现状,总结防空洞的发展历程,开发优势与存在问题,将地下空间作为并行研究对象辅助论文研究,提出山地城市防空洞多义性改造开发与山地城市空间的关系;最后定义重庆在山地防空洞的多义性改造中的角色,确定文章的研究重点。第三章,理论与支撑。结合多义性理论、空间场所理论和地下环境心理生理学等理论学科,对防空洞的分类以及多义性改造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价值与表象。通过对重庆防空洞的实地调研,掌握防空洞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利用现状并进行分类;以第三章的多义性理论、空间场所理论和地下环境生理心理学为基础,对其更为详细的多义性分类;以光照空间分布、人与空间的认知关联,以及外部空间属性和入口空间、内部空间的利用为依据,将防空洞空间划分为白(外部熟知空间)、灰(入口认知空间)、黑(内部未知空间)三种空间,为后面改造策略的提出打下基础。第五章,方法与方式。从全面的角度去分析防空洞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并按照熟知空间到认知空间再到未知空间的空间顺序进行梳理,首先,进行外部空间(熟知空间)的属性分析,提出不同属性的防空洞外部空间具体改造策略,进而引入入口灰空间(认知空间)的多义性功能结合、空间拓展与模仿方式;同时,提出内部空间(未知空间)的功能多义改造、点线面的形态变化和序列组织的策略;然后,脱离防空洞本身,从城市设计的宏观角度探讨山地城市群组防空洞空间联系;最后,提出防空洞内部稳定气候应用于外部环境与建筑的方式。通过全面的、层次明确的分类,对不同视角的防空洞提出多义性改造策略。第六章,潜力与展望。论述山地城市防空洞空间的多义性利用发展潜力,并对城市空间向低利用率地下空间的拓展和地下空间利用的未来做出展望,以期论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