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禁到宽容:清政府基督宗教政策的演变(1840-1874)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三年这一段历史时期,是清朝基督宗教政策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这一段历史时期,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不得不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传教是主要内容之一。至于传教,是指传播基督宗教。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四年,根据中外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及道光皇帝的两道上谕,清朝的基督宗教政策由禁教政策演变为有限弛教政策。所谓有限弛教政策,是指有限制地允许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政策。清政府限制基督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主要是采取抓捕进入内地的传教士及打击信教的中国人两大方面的措施,以及由两大措施延伸的其它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没能阻挡传教士来华传教及中国百姓的习教,却阻止了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快速的传播。有限弛教政策一直执行到辛酉政变之前,即以慈禧、奕、桂良、文祥等为首的新的决策层上台之前。新的决策层上台后,面临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高涨的复杂局面,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采取羁縻西方列强的措施。因而,同治朝实行了宽容传教政策。这是一种更加容忍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政策。同治朝清政府宽容基督宗教传播和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教案的处理方面。同治朝清政府在办理教案时,往往以息事宁人的态度,采取袒教抑民的措施,致使教会与教民行为越来越专横,非教民感到越来越愤慨,双方矛盾不断加大,最终演变为一次又一次的打教案件,并且恶性循环。同治朝的宽容传教政策,虽然没有使国内安定,但是它有利于保持对外的和平关系。同治一朝没有因教案发生大的中外战争,即是其最好的证明。另外,就同治一朝的宽容传教政策本身而言,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总的趋势是:清政府对于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和发展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与此点相映,同治朝的宽容传教政策的特点是消极的、无作为的。至于这种消极的无作为的状况,则一直要持续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才有较大的改观。
其他文献
1概述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包括音视频摄、录、编、播设备与系统、传输设备与系统、接收设备、存储设备等,覆盖电视机、显示器、投影机、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录音机、家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饮用的茶叶、所种的茶种以及品饮方法、茶事礼仪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盛
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它可以改善金融市场的结构,分散金融风险。但是,它又与担保融资区别不太明显,在实践中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就
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是随着会计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并延续发展至今的,经济越发展,会计监督的责任就越大.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领域中,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披露虚假信息事件经常发生,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尤其是会计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加强会计信息
《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终将“千呼万唤始出来”。记者从政策制定参与者处了解到,《指导意见》或将很快正式下发。$$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的
报纸
集团公司党组近日相继印发了《关于邮政系统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邮政系统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建设的指导意见》,两个《意见》的先后出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