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影像学及病理学方法全程动态观察兔VX2骨肿瘤模型中骨膜的变化过程,从中总结恶性骨肿瘤中骨膜异常的发生演变规律;对照研究骨膜异常在恶性骨肿瘤病例中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基础并探讨骨膜异常在恶性骨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动物实验组:36只兔随机分为两组,32只为试验组,另外4只为对照组。用改良的方法将VX2肿瘤种植入试验组32只兔的右侧胫骨内建立VX2骨肿瘤模型作为试验侧;左侧胫骨纳入阳性对照侧,进行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种植肿瘤;对照组4只兔右侧胫骨纳入阳性对照组;左侧胫骨为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种植肿瘤后每5天对所有兔双侧胫骨进行X线及MRI检查。每次影像检查之后处死4只试验兔,取材后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与影像结果相对照,总观察期为40天。对照组4只兔在第40天处死并取材制成病理切片。
2.临床病例组:经病理证实的恶性骨肿瘤225例,男125例,女100例,年龄范围5-84岁,平均25.3岁,其中骨肉瘤128例,软骨肉瘤38例,Ewing瘤19例,淋巴瘤1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3例,恶性巨细胞瘤7例,转移瘤8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MRI检查,83例行CT检查。其中20例有手术大体标木及定位取材切片。观察对照骨膜异常的影像特征及病理基础,并对骨膜异常与肿瘤牛长的关系行进一步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动物实验组:①试验侧胫骨于肿瘤种植后第5至15天,肿瘤在骨髓腔内生长,骨皮质未受侵。MRI可显示32例骨膜水肿。第20天,MRI发现19例骨膜增厚。第25天,肿瘤侵犯骨皮质,MRI显示11例骨膜新牛骨及紧贴其外缘的增厚的骨膜。第30天,肿瘤生长突破骨皮质,MRI发现了11例被肿瘤掀起的骨膜新生骨及其外增厚的骨膜。第35天到40天,骨质大范围破坏,MRI可发现骨膜新生骨及骨膜被肿瘤侵蚀破坏,周围软组织受侵。②阳性对照侧31例胫骨于手术后5-15天内可见骨膜水肿,随后骨膜结构恢复正常。③阴性对照侧胫骨未发现骨膜异常。所有影像征象均为病理证实。
2.临床病例组:①骨膜异常形态包括:骨膜水肿157例,骨膜增厚68例,无骨膜新生骨的骨膜破坏78例,骨膜新生骨124例。骨膜水肿、骨膜增厚、骨膜破坏的发生率在各组肿瘤间无统计学差异;骨膜新生骨发生率在各组恶性骨肿瘤间有统计学差异,在骨肉瘤和Ewing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MRI对骨膜异常范围、肿瘤骨髓内侵犯范围及骨皮质破坏范围的显示与病理结果有高度一致性。③骨膜异常范围分别与肿瘤骨髓内侵犯范围、骨皮质破坏范围有相关性;骨膜异常范围与肿瘤骨皮质外纵径有相关性,与骨皮质外横径无相关性。
结论:
1.兔VX2骨肿瘤动物模型中,骨膜的连续变化包括骨膜水肿、骨膜增厚、骨膜新生骨、骨膜新生骨破坏及骨膜破坏。结合临床病例观察,认为恶性骨肿瘤中骨膜异常是按此规律发生变化的。MRI可显示各种骨膜异常。
2.骨膜水肿、骨膜增厚是骨膜新生骨形成之前的早期骨膜反应,MRI可显示此两种骨膜异常,而二者在X线平片上均不能显示。这两种骨膜反应对判断骨肿瘤的良恶性无价值。
3.骨膜增厚发生于骨膜水肿之后骨膜新生骨形成之前,并在骨膜新生骨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是骨膜新生骨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为骨膜成骨准备了条件。
4.骨膜新生骨破坏和无骨膜新生骨的骨膜破坏提示肿瘤的侵袭性较强。在骨膜双层结构未完全中断破坏之前,肿瘤的生长在骨膜形成的“包膜”内进行,骨膜可阻止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因而将完整的骨膜看作骨肿瘤中的重要屏障,MRI对这一屏障完整性的显示将对临床制定肿瘤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5.在同一骨肿瘤中,多数情况下可同时存在多种骨膜异常,以病变中心区发展变化最快,且其分布与我们总结的骨膜发牛演变规律一致。
6.恶性骨肿瘤病例中,骨膜异常的发生及分布特征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骨膜异常规律相一致。骨肉瘤中,骨膜异常的范围受肿瘤髓内侵犯范围及骨皮质破坏范围的影响,与肿瘤软组织肿块的大小、牛长部位亦有相关性。
7.本实验所采用的改良法建立的兔VX2骨肿瘤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可重复建立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