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叶,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及其小说创作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大多数小说作品在问世之初就在广大市民读者中形成了一股阅读热潮;同时,他的作品也被研究者以种种方式进行着解读,对他的评论层出不穷,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张恨水现象”。本论文主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过程中,运用接受美学方法对张恨水研究进行进一步考察,深入挖掘“张恨水现象"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展示其作为一种文学乃至文化现象的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 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在于它的再现或表现功能,而且在于它的影响之中,因此,读者的阅读经验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分析研究的客体。张恨水的读者主要分为市民读者和研究者两大类。由于已有的世界观、知识结构、阅读目的不同,在接受张恨水小说时,市民读者和研究者有着迥乎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张恨水小说有不同的阅读经验。 作为张恨水作品的主要读者,市民读者通过阅读本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做出反应,但他们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对“第二本文”的再创造,这是他们与专业阅读者——研究者的主要差距所在。市民读者对张恨水小说的接受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将虚构的内容想象为现实的真实,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种种欲求以期待所读本文能满足自己。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其审美期待的形成、发展并发挥作用而进行的。以此为基础,市民读者与张恨水的文学交流活动得以进行。张恨水可以通过了解读者反应来把握读者心理,适时调整创作方向,以满足其要求。 研究者都身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势下,他们对本文的接受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能动创造过程。“五四”新文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己经构成了研究者所赖以生存的客观情势。他们在进行研究时所借鉴的理论资源,主要也是从这里获得的,他们难以超越前人和历史上的接受中一切影响,也无法逃脱历史的制约作用,这就容易造成张恨水研究中的偏差。同时,因为研究者个人期待视野的变化以及所取视角的不同,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对于张恨水的理解、判断、评价,往往不尽相同。21世纪的张恨水研究,应该力求呈现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性存在,并通过对“张恨水现象”的研究,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富理性的历史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