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多地受到雾霾的严重影响,使得人们生活在“穹顶之下”,给美丽中国的建设披上了一层阴霾。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环境保护做了很多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十三五”规划对全面治理环境,建设“天蓝气净”的美丽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治理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领域的问题为突破口,以加大环保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抓手,以协同共治建设绿色中国为目标。时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治理”成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汇。整个社会的管理模式,逐步探索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的飞跃。在现实需要和理论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解决社会问题已不再是单一主体、单一模式就能实现的,而从“协同学”和“治理学”发展而来的协同治理理论,因其治理目标多样化、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内容人本化、治理系统协作性的特征,成为了一种重要并且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方法和理论研究工具,能够有效的适应多变的环境,能有效化解当下雾霾治理的困境。吉林省作为国家重工业基础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诸多的大气环境问题,急需有效治理。鉴于此,本文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以吉林省雾霾治理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省域雾霾治理的最优路径选择。吉林省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雾霾污染是横亘在发展面前的一道阻碍,必须要根治雾霾。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五个章节梳理了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和治理雾霾的进程,从协同治理的角度切入,从雾霾污染治理的不同阶段着手,探索一条有效治霾的路径。第一章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梳理出了对雾霾和协同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协同治理理论对具体治理雾霾实践的指导价值。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吉林省雾霾污染的主要特点、当前的治理进程以及在治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难题,为文章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问题支持。第三章系统的分析了存在困境的原因,治理难题是多个因素共同导致的,包括治理主体理念错误、责任界定不清、法律措施不完善、财税保障不到位、产业结构不合理、预警监测机制不健全等。第四章从雾霾污染治理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省域雾霾污染治理的最优路径选择,在雾霾污染发生之前要做好预警监测随时关注气象变化,力争把污染危害降到最低;雾霾污染发生之时,要明确主体责任,采取果断措施;雾霾污染发生过后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法律和财税的关键点出发,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探索绿色经济。实现雾霾治理的长治久安,必须要发挥区域协同联防联控,区域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治理系统,从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两个维度理清治理主体的责任,发挥多种治理措施的协同联动作用,最终形成治理省域雾霾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