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由于长期军阀混战造成的恶果,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农村经济更进一步走向衰败,乡村建设运动应时而起,几乎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社会运动。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之迅速让人瞠目,而东亚地区又是受我国儒家文化严重影响的区域。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而“最后的儒家”①——梁漱溟以乡村建设运动而传名于世,自然“乡村建设”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但是大多研究受到以往定性研究的影响,囿于其性质的探讨、作用的分析等方面,视乡村建设为保守落后的代名词。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缘起这一角度,借助社会学的理论,考察其历史进步性。
本文核心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梁氏乡村建设思想的缘起。由于梁氏本身乃一“问题中人”,所以着重从社会的角度考察了其缘起。认为乡村建没是,农村破产、国家危亡的情况下,对“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一种反映。第二部分基于上述认识,从思想和实践的层面论证了其历史进步性。认为乡村建设思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特质,使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或多或少,为当时破产的农村缓减了压力,而其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为此后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第三部分将乡村建设放入到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了反思。主要从当时正值中国现代化启蒙这一角度,探讨了乡村建设对现代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