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生物甲酯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0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石油燃料的替代燃料的研究,乙醇和生物甲酯作为可再生、易降解的生物质清洁燃料受到了广泛关注。乙醇、生物甲酯掺混能显著改善柴油机碳烟排放,并有效减少CO和HC排放。本文首先在4100QBZL-2柴油机试验台架平台上,分别进行了不同掺混比例的乙醇及生物甲酯的NOx及微粒排放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柴油混合燃料会使柴油大负荷下的NOx排放升高,微粒总质量排放则大幅下降,微粒排放粒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积聚态微粒数目减少,而核态微粒数目会有所增加,微粒几何平均直径减小。而生物甲酯会使得柴油机在各工况下NOx略有升高,而微粒总质量排放、积聚态微粒数目、微粒几何平均直径、微粒表面积和体积浓度均明显减少。然后针对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对燃烧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乙醇-正庚烷组合机理模型,利用柴油机三维CFD燃烧模型耦合乙醇-正庚烷化学反应动力学组合模型的方法对混合燃料中的乙醇在缸内燃烧过程、重要的反应及有害排放物生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醇化柴油会促进燃烧过程高温区重要反应的进行,促进了CO的生成,加快了PAH生成及氧化反应。由于直接模拟生物甲酯/柴油混合燃烧的计算要求太高,本文开展生物甲酯的化学结构对其燃烧过程及排放影响的研究。本文分别针对生物甲酯中C-C双键以及甲酯基两种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构建了包含PAH和NO生成反应机理的癸酸甲酯氧化反应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生物甲酯中不饱和C-C双键对其燃烧及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酯中的碳碳双键会使得最大放热率增加,燃烧始点提前;PAH生成和热NO生成因不饱和碳碳双键增加;生物甲酯中的碳碳双键会抑制CO生成,加速其氧化,与此同时,燃烧过程中甲醛的生成量会随着不饱和甲酯比例增加而减少,而燃烧过程中重要的活性基OH的生成量会随着不饱和甲酯比例增加而增加,促进高温反应的进行。然后为了研究生物甲酯中甲酯基对于燃烧过程及有害排放物的影响,分别建立了丁酸甲酯和正丁烷氧化化学动力学组合模型,并加入PAH及NOx生成反应机理。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生物甲酯中的甲酯基会改变其燃烧反应路径,使得其燃烧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含氧生成物,如CO、CO2、CH2O等;甲酯基中的氧原子会使得生成PAH的碳原子数减少,相应减少PAH前驱物的生成;生物甲酯中的甲酯基会使得局部氧浓度增加,相应增加NO生成,而这与试验结果一致。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鸡卵转铁蛋白(ovotransferrin,OTF)具有抗肿瘤活性,分析研究OTF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以及凋亡途径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来揭示其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具
学位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以游离或附着状态存在于煤体或围岩中的甲烷气体会被稀释排空以确保安全生产。然而,这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更将加剧温室效应。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
涡轮增压器能在不加大发动机排量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发动机功率及扭力,减少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量,已经成为汽油机、柴油机的高性能配套装置。车用涡轮增压器中的气体流动
层板冷却复合了多种冷却技术于一身,具有冷气用量少、冷却效率高等优点。对于某型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导向叶片,本文以其弦中区处的层板冷却结构作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分析及试验的
目前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直接燃烧供热和发电。煤碳燃烧产生的危害巨大的NOx排放量逐年增长,需要大力发展经济高效、运行可靠、易于大规
在制药工业中,包衣是片剂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衣设备与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包衣片剂的质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成为模拟片剂包衣过程的一种有效数值方法,可增加人们对包衣过程的认识,进而对包衣设备及工艺进行改进。本文以常用的荸荠式包衣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非球形DEM的离散液滴喷雾模型实现了对包衣锅中椭球形
学位
炼油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油,对其中油品的回收既有经济效益又有助于环境保护。一般污油回收通过与原油掺炼或焦化来实现,而在进装置前的脱水等预处理必不可少。污油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离心泵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汽蚀这一难题导致其性能下降、损失增大,不仅影响了离心泵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浪费了很多能量,所以研究离心泵的汽蚀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自行搭建的可视化半开式离心泵实验台,分别进行了离心泵的性能实验和汽蚀实验,在实验基础上使用ANSYS软件对实验泵进行建模,并进行了内流场、汽蚀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的结果相印证。最后分析了叶顶间隙、动静叶相互作用对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