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信息伦理教育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guo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跨入21世纪后,我们就进入一个新媒体时代。信息化理念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变化相伴随的,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网络空间及多元伦理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而信息伦理教育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因此,研究高校信息伦理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伦理观,帮助他们获得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伦理判断能力,并让大学生真正把新媒体伦理观念中合宜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本文从信息伦理和信息伦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着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全面论述和解释了新媒体信息伦理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阐述新媒体信息伦理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新媒体信息伦理及其教育现状的分析,深入研究高校新媒体信息论理教育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对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新媒体信息伦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理论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独创性观点。  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什么是信息伦理和信息伦理教育,进而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伦理教育的意义何在。信息伦理范畴的提出,既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审慎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创新。为研究和制定新的道德规范提供了伦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信息伦理教育就是将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伦理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让信息伦理教育贯穿于信息技术教育,以此作为解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息伦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是新媒体信息伦理与传统信息伦理的比较。主要介绍了新媒体信息伦理的虚拟性、即时性和普遍共享性等特征。通过对新媒体信息伦理特征的分析,提出新媒体信息伦理和传统信息伦理的差异性为本文的研究做铺垫,为后续的研究作理论上的准备和说明。  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当前大学生在新媒体信息伦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鉴于信息浪潮下新媒体的非实名制,导致其存在一定虚拟性,在这样一个纯陌生人组成的环境中,人们似乎可以把平时不敢展现在亲人朋友前的另一面,充分的释放在新媒体中,这种倾向在特定环境下还会被放大,演变为一种极端的追求个人自由的倾向,不负责任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也就导致大学生缺乏信息伦理的相关认知。其次,各种影视、实时新闻和网络中的大量垃圾信息导致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息伦理规范。再次,尽管新媒体已有了快速发展,但各学校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仍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忽视了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是对加强我国高校新媒体信息伦理教育的实践策略。我们认为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伦理教育是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建设的基本构成,通过加强这方面教育使学生认识新媒体信息伦理,按照正确的伦理观念去改善自己在运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行为,从而为构建理想的和谐信息社会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人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开创新时代的实践意义。企业文化建设是当今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
本文以阿玛蒂亚·森(以下简称森)的正义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森正义论的研究方法、正义的实质、正义的实现方式的解读,揭示森正义论与功利主义、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论和诺
语用学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是现代语言学研究不断发展深化的产物。从语言学本身的传统看,20世纪前半叶的语言学是结构主义一统天下,语言学家过于关注语言的内部结构而忽视了
高攀龙是晚明东林学派重要创建者。他生活在激烈动荡变化、危机深重、“天崩地陷”的晚明时期。在当时学术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已发展到极至,两大学说的内在矛盾也充分暴露
近年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道德责任日益引起伦理学界、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议,在经济理论的实践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企业作为社会中除政府外最有力量的组织,应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承担自身的责任,自觉调整自身经济利益,使之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一致。本文主要从企业承担道德责任的必要性、企业承担道德责任的内容和原则、如何促进企业积极承担道德责任等三个方面对企业道德责任的相关问题作了分析和论
经济哲学中的多元论已经成为当前西方经济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受到后科学哲学多元论以及不同流派的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经济学中的多元论始终停留在争论不休而又乏善可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所作出的战略选择。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深化对它的认识,也可以从实践上探索各种发展模式。本文采用理论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