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糖尿病胫前色素斑(PPP, pigmented pretibial patches)是一种皮损形状不规则的、萎缩性的色素沉着斑,据报道为糖尿病最常见的皮肤表现。文献报道PPP的发病率为15%~50%,目前认为PPP是在微血管病变引起皮肤营养障碍的基础上,因受到轻微外伤或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修复反应。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局部气血失和,络脉不通,肌肤失养所致。“有诸内,必形诸外”。PPP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类外部皮肤表现,能反应患者的全身情况。因此,探究伴胫前色素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侯特点,将会对临床医生制定糖尿病患者的整体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探询伴有胫前色素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侯特点,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231例,按是否伴有胫前色素斑分为观察组(有斑)和对照组(无斑):观察组159例,对照组72例,记录患者下至皮肤、感觉及趾甲等情况;按照199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消渴病分会制定的分型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脉象辨证分型,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百分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观察组十种证素出现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110例(占69%)、气虚证84例(占53%)、肾虚证69例(占43%)、阳虚证68例(43%),肝虚证58例(36%)、气郁证58例(36%)、湿热证58例(36%)、阴虚证38例(24%)、燥热证30例(19%)、湿热证19例(12%);2、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阳虚证、肾虚证、肝虚证、血瘀证、气郁证和湿热证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3、两证型相兼中各相兼证型的发生率分别为气虚血瘀证56例(占35%)、肾虚血瘀证49例(占30%)、阳虚血瘀证47例(占47%)、肝虚兼血瘀证44例(占28%)、气滞(郁)血瘀证41例(占26%);4、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凉”、“下肢皮肤干燥”、“足趾甲变厚及颜色变深”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男女构成比例存在差异;6、观察组159例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患者胫前色素斑的数量和颜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59例患者中胫前色素斑个数不同、颜色深浅不同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中医证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血瘀证是伴有胫前色素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证型,按发生率排列其次依次为气虚证、肾虚证、阳虚证、肝虚证、气郁证和湿热证等。2、证型特点为虚实夹杂,各证型相间出现。主要的相兼证型按发病率排列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肝虚血瘀证、气郁血瘀证。3、有胫前色素斑的患者与无斑的患者相比,阳虚证、肾虚证、肝血虚证、血瘀证、气郁证和湿热证发生率更高;其它证型两组发生率比较无差异。4、伴胫前色素斑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无斑的患者相比,更易发生“下肢发凉”、“下肢皮肤干燥”、“足趾甲变厚及颜色变深”等症状。5、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胫前色素斑的发生率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