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2005年连续二年用五点取样法及五级目测法在烟苗五片真叶期至成苗期,大田团棵期至成熟期,通过对漳平烟田杂草种类、群落结构及其危害程度作了烟田杂草普查,结果表明:漳平烟田苗期杂草分属19科,约47种,其中最主要的为菊科和禾本科杂草,常见杂草为看麦娘、雀舌草、碎米荠、裸柱菊、蓼等。漳平大田期杂草分属16科,43种,其中主要的为禾本科、菊科及莎草科杂草,常见杂草为稗草、马唐、蓼、莎草等。 通过连续几年的单一除草剂使用,烟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发生了相应变化,原来以看麦娘、马唐、稗草等单子叶杂草为主的群落结构演变成了现在以稗草、马唐及胜红蓟、两栖蓼、茴茴蒜为主的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结构,说明烟田施用除草剂会引起杂草群落结构变化,因此,在生产上则应注意除草剂的轮换使用。 为提高防除杂草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初步探讨草、烟之间的关系。于移栽后90天对各处理杂草鲜重与烟株最大面积、烟株高、叶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表明:杂草为害程度与烟株叶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杂草鲜重与上等烟比例、亩产量、亩产值均呈负相关,其中与上等烟比例的相关系数为-0.97,与亩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85,与亩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87,均达极显著水平。 同时,试验筛选出了高效低毒的除草剂—敌草胺:筛选出控草效果最佳的地膜—配色膜。为把地膜控草和化学控草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畦面覆盖配色膜+沟间喷施敌草胺的最佳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