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进而出现粥样硬化而导致的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及生命的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年龄、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与超重、不良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性别等。其中,高脂血症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内、外源性胆固醇代谢紊乱导致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进而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进程。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女性人群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在50岁以后更加明显,尤其在70岁以后女性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开始高于男性。主要是由于绝经开始后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这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妇女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绝经前高出约4倍,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年平均增长1.3%。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在胆固醇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内胆汁淤积不仅具有细胞毒作用,还可导致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临床研究表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生相关。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围绝经期冠心病患者胆固醇和总胆汁酸之间的变化及相关性。目的:比较不同入组人群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检验检查指标、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探讨围绝经期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胆固醇在体内的变化及其与围绝经期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拟诊为冠心病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女性患者,入选患者均是经详细筛查选取的围绝经期患者(从40岁左右的妇女在无妇科疾病及影响月经周期的其他疾病基础上10个月内出现相邻两次月经周期时间的改变大于等于7天开始,直到最后一次月经结束后1年的一段时期,即围绝经期),共240例,年龄39-57岁;所有入组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造影结果进行分组,试验组为冠心病患者共135例,对照组为同期造影结果正常者共105例。随后,根据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中位数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组(≤3.8μmol/L),高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组(>3.8μmol/L)。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年龄、总胆汁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是否为围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或剩余风险;根据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一步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组、高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组,两组间进行t检验,应用双变量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总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糖尿病人数增多,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P<0.05,P<0.05),余指标差异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是影响围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061,1.984,1.125),95%CI分别为(1.696-9.725,1.034-3.808,1.001-1.265)。3.高总胆汁酸水平组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低总胆汁酸水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两组之间的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冠心病组患者总胆固醇水平与总胆汁酸水平呈正相关(r=0.799,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围绝经期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代谢和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围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