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及周边沙四段礁灰岩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5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各种基础资料,在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及周边古近系沙四段湖相生物礁生长发育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礁灰岩的储层特征,通过油源对比及输导体系的研究和动态成藏过程的解剖,提出了该区礁灰岩油藏的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通过礁灰岩储层内部亚相划分、地层对比及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礁灰岩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及有效储层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礁体规模小、分布零散,礁滩混杂明显,垂向上叠置,横向上指状或多边形状交叉接触;礁灰岩储层物性好,但非均质性强,高孔渗带在纵向上分段发育;礁灰岩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古地貌构造控制其分布范围,湖平面变化决定其内部结构,同沉积构造控制其发育规模;有效礁灰岩储层的形成还受控于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构造运动。油源对比表明,礁灰岩油藏油气来自沙三下和沙四上源岩,原油可分为沙三型原油,沙四型原油和混源型原油;输导体系分析可知,断层和微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灰岩本身也可以起到运移通道的作用,它们相互配置,构成三类油气输导体系;通过压力场分析、运移方向及源储排注方式研究可知,储层现今多表现为常压系统,成藏期沙三下异常高压大于沙四上,沙四上源岩生成的油气以上排侧向充注为主,沙三下源岩生成的油气以下排或“倒灌”充注为主,油气宏观上从洼陷中心向构造高部位呈“放射”状运移。以成藏机理解剖为基础,建立了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分析表明礁灰岩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储层圈闭类型与构造位置等因素控制。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流体力学领域待解决问题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统一贴体结构网格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针对复杂外形的高精度网格生成需求。非结构网格以其独特优势受到CFD工作者的普
微米级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增强体的特殊性能,只需要很少的增强材料(如质量分数3%~5%)即可达到高分子材料的改性,使复合材料强度、模量、韧性、刚性等得到明显提高,
Th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of high temperature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national defense, mili-tar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
本文研究的水压泵有八个滑阀,对称分布。由于每个滑阀阀腔的内部结构是相同的,为了简化分析过程,选用水压泵的核心部件缸体中的一个滑阀进行研究。让流体流过阀腔进行流场分析,就能够了解阀内的流体流动时腔内的流速、温度,压力等参数。将计算所得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压力分布以及能量分布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相同的计算条件下,结构改进后的模型的压力损失及能量损失与初始结构模型之间的差异,选出较合理的模型结构。
地震波是非平稳信号,干扰波种类多,噪音复杂,良好的处理技术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大量的成本。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得到诸如频率、振幅、相位等地震属性特征,提高流体识别的准
In order to give the energy output structure of typical explosives near-ground explosion in real ground conditions, the free-field shockwave, ground reflection
垦东北部属于北北西向的埕岛—桩西—长堤—孤东—垦东潜山披覆构造带的南部,上第三系的馆陶组披覆在孤东、垦东潜山之上,为河流相沉积。馆陶组上段为曲流河沉积体系, 4、5砂
煤炭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巨大威胁,例如地表裂缝、地面沉陷变形、地表建筑破坏以及地下水污染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甚至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大规模的开采形成了大
气缸摩擦力是影响气动伺服定位精度的重要原因。传统气缸采用普通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这种接触式密封使得气缸活塞与缸壁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得伺服系统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变差。新型金属密封气缸采用间隙密封原理,大大减小了气缸的摩擦力。对于这种新型气缸目前还没有对其摩擦力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对摩擦力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摩擦力特性的基本数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另外,由于摩擦力特性的改善,研究采用金属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