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索Efr3a基因敲减能否减轻小鼠耳蜗螺旋神经元及耳蜗神经末梢的退化变性,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以8-10周Efr3a基因敲减(Efr3a KD)及其同窝野生型(WT)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给药破坏其耳蜗毛细胞,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行ABR检测,应用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及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对两组小鼠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元(SGNs)及其神经末梢(ANFs)进行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10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7092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Efr3a基因敲减能否减轻小鼠耳蜗螺旋神经元及耳蜗神经末梢的退化变性,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以8-10周Efr3a基因敲减(Efr3a KD)及其同窝野生型(WT)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卡那霉素联合呋塞米给药破坏其耳蜗毛细胞,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行ABR检测,应用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及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对两组小鼠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元(SGNs)及其神经末梢(ANFs)进行计数并比较,同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GNs及ANFs超微结构变化,测量SGN胞体面积、圆度以及胞质内脂褐素面积比例以比较两组小鼠SGN退化变性程度;以同龄Efr3a KD、Efr3a转基因(Efr3a OE)以及WT小鼠作为动物模型,ABR方法检测2,6,8,10,12,14月龄小鼠的听功能变化,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半薄切片计数比较三组小鼠6,10,14月龄耳蜗毛细胞及SGN密度的变化及差异。最后采用real time PCR,RT-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比较成年Efr3a KD小鼠及同窝WT小鼠耳蜗内神经营养因子NGF、BDNF、NT-3及其受体Trk A、Tkr B、Trk C的表达量。结果:Efr3a基因敲减并未影响成年小鼠在各个频率的ABR阈值,在给药后5d,所有小鼠的听阈在各个频率均明显升高,在8k Hz及12k Hz,Efr3a KD小鼠的ABR阈值较WT小鼠低;给药后30d及60d时,Efr3a KD小鼠耳蜗SGNs及ANFs的损失程度较同窝WT小鼠明显为轻。随着给药后时间的延长,SGN核周体面积及圆度逐渐降低,胞质内脂褐素样物质面积比例逐渐增加。2月龄时,Efr3a KD、Efr3a OE以及WT小鼠ABR阈值无明显差异,至10及12月龄时,Efr3a KD小鼠ABR阈值明显低于WT及Efr3a OE小鼠;10月龄、14月龄时,Efr3a KD小鼠的SGN残存数和密度明显高于WT及Efr3a OE小鼠。分子生物学检测显示,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及Trk B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同窝WT小鼠明显为高。结论:Efr3a基因敲减能减轻耳蜗螺旋神经元及其神经末梢的退化变性,其机制有可能与增高了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脓毒症时大鼠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急性脓毒症模型,术后24 h时测定0.1或0.5μmol/L新斯的明拮抗10μmol/L罗库溴铵所致膈肌单收缩张力抑制的时间效应曲线,同时用改良的Karnovsky和Roots法测定膈肌神经肌肉接头处ACh E的活性,实
目的:肌腱细胞体外扩增过程易导致其表型丧失,而文献报道体外高密度培养肌腱细胞可以维持其细胞表型,本研究探索高密度培养是否可以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肌腱细胞转分化。方法:本实验分为两组,高密度实验组为每个10 cm培养皿接种2.5×106个细胞,低密度对照组为每个10 cm培养皿接种0.36×106个细胞。扩增细胞每隔4天传代,总共传4代。培养过程中分别于第4、8和16天三个时间点收集两组细胞样本进行
第一部分治疗结束18F-FDG PET/CT评估在HL与NHL中的预后价值目的:探讨HL和NHL中,Deauville标准(DC)和国际合作组织标准(IHPC)用于治疗结束18F-FDG PET/CT(pt PET)结果判读的预后价值。方法:8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HL及NHL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行PET/CT检查。PET/CT图像经IHPC和DC两种标准评估,DC评估中采用两种阳性阈值定义方法:
研究目的力学刺激与牙周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人牙周膜细胞加载牵张力学刺激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发生情况、炎症因子IL-1β的分泌情况以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P)炎症体复合物通路相关因子基因、蛋白的表达和活化情况,明确NLRP炎症体复合物在牵张诱导人牙周膜细胞程序性死亡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以期揭示机械力刺激引起牙周组织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并采用免疫组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MYB基因重排及表达改变与肿瘤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原发于颌骨内腺样囊性癌(PIACC)的生物学起源。方法:回顾分析97例SACC及4例PIACC,收集资料并随访。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MYB蛋白表达;逆转录PCR(RT-PCR)检测MYB-NFIB融合基因;实时定量PCR(q RT-PCR)检测m RNA表达;慢病毒转染MYB-NFIB序列
研究目的:研究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aecalis)诱导THP-1单核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和炎症小体表达的情况和粪肠球菌促进MG63成骨细胞的凋亡和焦亡情况,以探讨粪肠球菌感染导致根尖周炎复发和阻碍愈合的致病能力。同时进一步研究炎症小体在粪肠球菌促进THP-1单核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和MG63成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探讨粪肠球菌促炎和促凋亡的机制。材料和方法:1
【目的】筛选和验证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为基于肿瘤干细胞(CSCs)的分子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微球体培养法富集OSCC干细胞,运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微球体培养的OSCC细胞干性特征。对两种不同方式培养的OSCC细胞膜蛋白进行质谱分析,利用Swissport人类蛋白数据库搜库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牙周病的发病广泛,可以破坏牙周组织造成崩解性的牙周病变,且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传统的病因学认为细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是该理论并不能完整解释牙周病的所有临床症状。近年来病毒作为牙周病致病因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证据甚至可能彻底颠覆目前对于牙周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策略。但牙周环境内的病毒群落复杂,传统的病毒鉴定技术需要依赖于培养及已知序列,均存在各种局限性,已不能满足环境内病毒
目的:1.非侵入性方法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眼表功能障碍及其泪液分泌改变,并探讨角膜神经在其眼表改变中的作用。2.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体外模型-高尿素干预下,神经多肽P物质对角膜上皮细胞Akt/GSK-3β抗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招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正常受试者各30人;1.泪液学检查:采用Oculus Keratograph5M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其中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相关基因外显子(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ancer associated gene exons,OSCC-CAGE)(包括TP53、NOTCH1、CDKN2A、CASP8、PTEN、TP63、ANXA1、CDH1、CTNNB1、TGFB1、IGFBP3、GDF15、EGFR)在局部晚期OSCC中的突变情况,并探索这些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